学子研终古,难将短浅求。
汲深欣得得,操绠要脩脩。
远酌源千载,长缫思万周。
初如泉眼隔,忽若井花浮。
意到言前达,词于笔下流。
昌黎感秋句,圣处极冥搜。
学子研终古,难将短浅求。
汲深欣得得,操绠要脩脩。
远酌源千载,长缫思万周。
初如泉眼隔,忽若井花浮。
意到言前达,词于笔下流。
昌黎感秋句,圣处极冥搜。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所作,名为《拟汲古得脩绠诗》。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于深邃学问的探索与思考。
"学子研终古,难将短浅求。" 这两句表达了学习者对知识的不断追求,不满足于浅薄的理解,而是要深入研究古代的学问。
"汲深欣得得,操绠要脩脩。" 这里用“汲”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汲取知识如同汲水一般,得之则喜,且对待学问严谨认真,如同织布时线条要整齐。
"远酌源千载,长缫思万周。" 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尊崇和思考,从历史的深处汲取养分,对于广博的学问进行深入的思考。
"初如泉眼隔,忽若井花浮。" 这两句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知识的奥秘和难以捉摸,如同泉水在石缝中流淌不息,而井中的花朵时隐时现。
"意到言前达,词于笔下流。" 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语言表达的追求,想法一旦形成,就能清晰地通过言语和文字来表达。
"昌黎感秋句,圣处极冥搜。" 诗末两句中,“昌黎”指的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他的《秋声》诗中有“山明水秀”之句,表现了对自然景物的深切感受;“圣处”则是对古代圣贤的尊称,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学问深邃且难以穷尽。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无限的追求,以及对待学问严谨认真和不断探索的态度。
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楼。
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
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
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
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
明月看欲堕,当窗悬清光。
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
含情弄柔瑟,弹作陌上桑。
弦声何激烈,风捲绕飞梁。
行人皆踯躅,栖鸟起回翔。
但写妾意苦,莫辞此曲伤。
愿逢同心者,飞作紫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