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衲蒙头一味真,随时粥饭莫嫌贫。
伊耆阪涿今何在,沧海桑田岂有垠。
已过身名他日泪,未来事业旧时人。
凭谁深信三生论,共坐樵峰话往因。
破衲蒙头一味真,随时粥饭莫嫌贫。
伊耆阪涿今何在,沧海桑田岂有垠。
已过身名他日泪,未来事业旧时人。
凭谁深信三生论,共坐樵峰话往因。
这首诗以禅意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世事变迁以及命运的深刻思考。首句“破衲蒙头一味真”描绘了诗人朴素的生活状态,穿着破旧的僧衣,头戴僧帽,追求内心的纯净与真实。接着,“随时粥饭莫嫌贫”则强调了对生活物质条件的淡泊态度,不因贫困而感到不满,体现了佛教中对物质的超脱和对精神富足的追求。
“伊耆阪涿今何在,沧海桑田岂有垠”两句运用了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象的对比,伊耆阪涿指的是古代的两个部落,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无常。这两句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
“已过身名他日泪,未来事业旧时人”则是对人生经历的回顾与展望,前半句“已过身名他日泪”意味着过去的荣誉与名声终将随时间流逝而成为遗憾,后半句“未来事业旧时人”则表达了对未来事业的期待,希望未来的成就能为现在的自己带来满足感。
最后,“凭谁深信三生论,共坐樵峰话往因”表达了对轮回转世(三生论)的信仰,以及与他人共同探讨过去因果关系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世事、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具有很高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
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
老火不知老,尚欲骄新秋。
金稚力未胜,如儿方唧啾。
稍养浩然气,终当凌斗牛。
巧夕乞巧者,稚儿辈可羞。
老拙眼尚明,却笑群目幽。
造物真大巧,容得智力不。
巧亦不自知,变化神鬼惊。
夏将烘炉铸,至秋成金城。
金城包宇宙,万宝藏难明。
今夕且对月,酌酒与子盟。
仁熟如美种,由我独善耕。
金声而玉振,秋乃集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