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提葫芦行》
《提葫芦行》全文
宋 / 毕仲游   形式: 古风

提葫芦,竹丛里鸣。昔尝见人学,今乃闻尔声。

草深山远径路狭,春尽日长花竹明。

往来行人竟何事,足茧縢穿千里行。

离家去国已牢落,况复饥渴贪前程。

是时闻尔劝沽酒,下马解带留长亭。

(0)
鉴赏

这首《提葫芦行》由宋代诗人毕仲游所作,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诗中以“提葫芦”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生活场景与情感体验。葫芦在古代常被用于盛水或酒,这里不仅是一个实物,更象征着生活的日常与情感的寄托。诗人通过“竹丛里鸣”的葫芦声,引出对过往记忆的回溯,以及对当下情境的感知。葫芦声仿佛是时间的回响,让人想起曾经有人模仿葫芦声的情景,如今却能亲耳听到,引发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感慨。

接着,诗人描绘了山间小径的幽静与春日花竹的明亮,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意境。然而,在这宁静之中,又暗含着对行人的忙碌与奔波的反思。他们或许是为了生计,或许是为了追求某种理想,不辞辛劳地行走于千里之外。这种对行路人状态的描述,既体现了对生活的现实关照,也蕴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最后,诗中提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听到有人提议“劝沽酒”,并邀请行人到长亭停留休息。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生活气息,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旅途中的温情与互助。在艰苦的旅途中,一杯酒、一个停留的瞬间,都能成为心灵的慰藉,展现出人性的美好与温暖。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人物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融合,既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与美好,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毕仲游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诗意的美,也能引发对自身生活状态的反思。

作者介绍

毕仲游
朝代:宋

毕仲游,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宋宰相毕士安曾孙。初以父荫补宗正寺太庙斋郎,熙宁三年与兄毕仲衍同举进士。后又任集贤校理,权太常博士等。其历仕神宗、哲宗、徽宗三朝,为官机敏干练、清廉独慎,颇有吏才。但因受党争牵连,仕途不坦,坎坷一生。与司马光、苏轼等多有交游,工于诗文,其文章精丽、雄伟博辩,议论时政切中时弊。著有《西台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
猜你喜欢

即事有怀二首·其一

千山收宿霭,一气蔼金行。

爽吹舒澄碧,晴晖丽太清。

徘徊望前岭,徙倚步南荣。

为问莼鲈客,何须身后名。

(0)

代挽前人二首·其二

反柩踰千里,平生念母慈。

烟霞连杰观,星斗下平池。

地胜呈金像,神思伏宝龟。

庭前双玉树,昌大可前知。

(0)

挽京口使君丰郎中十首·其三

开边为计苦匆匆,淮水东流战血红。

军令一申人百勇,议郎当日佐元戎。

(0)

九日

捣餈篘酒荐新舂,叹息年来甔石空。

不惜解衣供一饷,要令稚子识家风。

(0)

句·其二

水绕桃源堤上下,花迷金谷路高低。

(0)

梅花自秦汉而下无一语焉至宋鲍参军照始赏其韵而寓之诗然则梅之见于赋咏者实自明远始也用韵二首·其二蜡梅

色异政自贵,香清未堪嗟。

灵蜂擅造化,幻作姚家花。

丰姿轻明体充实,染透蔷薇毓晴日。

从称紫晕黄檀心,桃李依然是凡质。

(0)
诗词分类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诗人
林季仲 陈元光 关汉卿 宋荦 苏曼殊 唐彦谦 刘墉 毕自严 刘筠 胡铨 萧衍 陈子昂 范祖禹 舒邦佐 宋湘 袁中道 陈楠 葛长庚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