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里春三月,江头雨半旬。
囊空那得醉,吟苦未甘贫。
愁逐花枝老,诗随节物新。
郴流去湘水,欲此寄双鳞。
客里春三月,江头雨半旬。
囊空那得醉,吟苦未甘贫。
愁逐花枝老,诗随节物新。
郴流去湘水,欲此寄双鳞。
这首宋代诗人廖行之的《雨中有怀(其一)》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在春雨连绵的时节内心的感受。首句“客里春三月”点明了诗人旅居他乡,时值春天,而“江头雨半旬”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阴郁和潮湿,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囊空那得醉”表达了诗人囊中羞涩,无法借酒浇愁,生活的困顿使得他难以忘却现实的艰辛。“吟苦未甘贫”则直接揭示了诗人以诗为乐,但又深感贫困的无奈,诗歌成了他排解愁苦的唯一慰藉。
“愁逐花枝老”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愁绪比作随风老去的花枝,形象地展示了愁绪的沉重和无尽。“诗随节物新”则表明诗人尽管生活艰难,但依然保持着对自然变化的新鲜感受,通过创作来寻求心灵的寄托。
最后两句“郴流去湘水,欲此寄双鳞”,诗人将思绪寄托于湘水,想象着通过书信传达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通过文字来寻求共鸣的愿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身处逆境中的坚韧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归已度梅花岭,洗尽瘴尘愁欲醒。
一枝何处最奇绝,镜里形容水中影。
西湖处士语已妙,东坡先生句尤警。
三篇自可追少陵,一赋谁复传宋璟。
老人新从海外归,枕冷灯清愁夜永。
使君怜我老无伴,折赠欲令娱晚境。
夜寒相对默无言,耿耿此心如古井。
主人皓首自能歌,倒载花前拚酩酊。
我爱曾城居,负郭颇幽雅。
田畴绕屋庐,门径绝车马。
但虞水侵门,敢怨风飘瓦。
渊明非避俗,自觉往来寡。
嗟予屏斥久,兹地犹里社。
相望十里间,舟楫幸可假。
风休水亦落,晴日照郊野。
愿言驾柴车,始觉我忧写。
晨起一瓯粥,香粳粲如玉。
稀稠要得所,进火宁过熟。
空肠得软暖,和气自渗漉。
过午一瓯粥,瓶罍有馀粟。
淡薄资姜盐,腥秽谢鱼肉。
岭南气候恶,永日值三伏。
外强几中乾,那受外物触。
两餐莫过饱,二粥可接续。
故人尺书至,教我禦瘴毒。
燕坐朝黄庭,妙理端可瞩。
神车御气马,昼夜更往复。
久久当自佳,根深柯叶绿。
寄语陈太丘,人生真易足。
醉饱厌腥膻,忽认海南叔。
中原困干戈,衣冠沦异域。
忠臣愤切骨,义士血空滴。
平生忧国心,岂以死生易。
年来返田庐,门巷无辙迹。
老骥万里心,垂耳卧空枥。
素交今几人,十载劳梦役。
宣城拥朱轓,潘子缚禅寂。
屹然障颓波,我亦心匪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