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秋日即事》
《秋日即事》全文
宋 / 冯时行   形式: 七言律诗

人情节物自相关,强不悲秋亦恐艰。

渐老身危生理索,凭高眼远暮天寒。

树能长啸风前听,山亦多愁雨里看。

陶写无他仗诗句,雁声砧杵倚栏干。

(0)
翻译
人的感情与外物自然相连,即使不悲伤秋天也会感到艰难。
随着年岁增长,身体日渐衰弱,生活琐事更加繁重,站在高处遥望,傍晚的天空寒冷而辽阔。
树木在风中发出声音仿佛在倾听,山峦在雨中显得忧郁,仿佛在凝视。
我只能依靠诗歌来抒发情感,听着雁鸣和捣衣声,倚着栏杆独自沉思。
注释
人:指代人类。
情:情感。
节:联系。
物:外物。
自:自然。
相关:相互关联。
强:尽力。
悲:悲伤。
秋:秋天。
亦:也。
恐:恐怕。
艰:艰难。
渐老:逐渐变老。
身危:身体危险。
生理:生活琐事。
索:寻求,思考。
凭高:站在高处。
眼远:目光长远。
暮天:傍晚天空。
寒:寒冷。
树能:树木能够。
长啸:发出响亮的声音。
风前:在风中。
听:倾听。
山亦:山峦也。
多愁:充满忧郁。
雨里:在雨中。
看:凝视。
陶写:抒发情感。
无他:没有其他。
仗:依靠。
诗句:诗歌。
雁声:大雁的叫声。
砧杵:捣衣棒。
倚:倚靠。
栏干:栏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冯时行的《秋日即事》。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人生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面对岁月流转时的无奈与悲凉。

"人情节物自相关,强不悲秋亦恐艰。" 这两句诗表明了人们对于秋天的感情往往是复杂的。一方面,秋季给人以丰收的喜悦,但另一方面,也常常引发人们对生命易逝和困难的担忧。

"渐老身危生理索,凭高眼远暮天寒。" 这两句则更深入地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日渐虚弱,对生活的体验也变得更加艰辛。从高处眺望远方,看到夕阳西下,天气转冷,这些景象都让人感到秋天的萧瑟。

"树能长啸风前听,山亦多愁雨里看。" 在这里,诗人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树木在风中发出鸣鸣的声音,山川在雨后显得更加令人心生忧虑。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秋天的肃杀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陶写无他仗诗句,雁声砧杵倚栏干。" 这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在提及自己创作诗歌的动机,以及秋日里听到的鸿雁的声音和远处砧杵的敲击声,这些都是秋天特有的景象,通过这些声音,诗人的情感得以抒发。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诗人对秋天感受的一种深刻表达,它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变迁,也反映了个人内心世界的波动。

作者介绍

冯时行
朝代:宋

冯时行(1100—1163)宋代状元。字当可,号缙云,祖籍浙江诸暨(诸暨紫岩乡祝家坞人),出生地见下籍贯考略。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状元,历官奉节尉、江原县丞、左朝奉议郎等,后因力主抗金被贬,于重庆结庐授课,坐废十七年后方重新起用,官至成都府路提刑,逝世于四川雅安。著有《缙云文集》43卷,《易伦》2卷。
猜你喜欢

后九首·其九

吾今垂老示疾,君昔与人作缘。

尚能续华佗传,何敢负宋清钱。

(0)

记颜六言三首·其一

谤之则丧家狗,誉之则人中龙。

华发去周柱下,深衣立鲁门东。

(0)

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其五

鬼谷弟子捭阖,东方先生滑稽。

彼哉妾妇道也,上以俳优畜之。

(0)

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其八

人言美恶必复,孰若亲冤两忘。

僧乃谤第二祖,佛不嗔哥利王。

(0)

訾家洲二首·其二

裴柳英灵渺莽中,鹤归应不记辽东。

遗基只有蛬鸣雨,往事全如鸟印空。

溪水无情流㶁㶁,海山依旧碧丛丛。

断碑莫怪千回读,今代何人笔力同。

(0)

居厚弟示和诗复课十首·其九

花深藓合似禅关,千岁榕根入水蟠。

方土何须求海上,地仙元不离人间。

忘言已悟铜铭背,却老非干玉鍊颜。

客至未应愁酒尽,少需便了巷沽还。

(0)
诗词分类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诗人
蔡世远 萧瑟瑟 韩鑅 任希古 马光祖 法藏 靳学颜 沈如筠 戚夫人 鲁宗道 孔稚圭 陆景初 徐彦若 善生 韦承庆 李琮 滕白 胡梦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