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唏嘘枉断肠,姑胥台古草荒凉。
争先莫把熊夷辱,振旅徒传柏举强。
西子鬓迷寒石洞,采莲歌散剩芳塘。
三高范蠡居然在,可笑吴人恨竟忘。
往事唏嘘枉断肠,姑胥台古草荒凉。
争先莫把熊夷辱,振旅徒传柏举强。
西子鬓迷寒石洞,采莲歌散剩芳塘。
三高范蠡居然在,可笑吴人恨竟忘。
这首诗《苏台吊古二首(其一)》由清代诗人安魁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追忆,表达了对过往的感慨与反思。
首句“往事唏嘘枉断肠”,开篇即以深沉的情感引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哀叹,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无常与人生的无奈。接着,“姑胥台古草荒凉”一句,通过描绘姑胥台的荒凉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历史遗迹的沧桑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
“争先莫把熊夷辱,振旅徒传柏举强。”这两句则转向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提醒人们不应轻易侮辱历史人物,同时强调了战争中的胜利并非长久之计,真正的力量在于智慧与和平。这里的“熊夷”与“柏举”分别指向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战役,诗人借此警示后人应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西子鬓迷寒石洞,采莲歌散剩芳塘。”这两句转而描写与美女西施相关的场景,通过“寒石洞”与“芳塘”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美景的静谧与美丽,也暗含了对西施命运的同情与思考。这里不仅有对美的赞叹,更有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最后,“三高范蠡居然在,可笑吴人恨竟忘。”诗人将笔触转向历史上的智者范蠡,以其不为功名所累的智慧与决断,与吴人的短视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范蠡智慧的敬仰以及对吴人未能吸取教训的讽刺。这一句收尾有力,深化了主题,引发了读者对历史教训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厚情感与独到见解,既有对往昔的缅怀,也有对未来的警醒,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