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初闻鼓胁鸣,怜他首夏报秋声。
东流水自滔滔去,谁是无情谁有情。
柳岸初闻鼓胁鸣,怜他首夏报秋声。
东流水自滔滔去,谁是无情谁有情。
这首诗《新蝉》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蝉鸣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思考。
首句“柳岸初闻鼓胁鸣”,开篇即以“鼓胁鸣”这一生动形象,描绘了夏日清晨,柳树岸边,蝉鸣初起的情景。鼓胁,即蝉的发音器官,这里巧妙地运用拟声词,让读者仿佛能听到蝉鸣的清脆悦耳,感受到初夏早晨的生机与活力。
次句“怜他首夏报秋声”,则表达了诗人对蝉鸣的感慨。在首夏(初夏)之时,蝉便开始发出预告秋天到来的声音,这种自然现象引发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深深怜悯和思考。蝉的鸣叫,既是季节更替的标志,也是自然界生命循环的体现,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匆匆。
后两句“东流水自滔滔去,谁是无情谁有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将蝉与东流的河水进行对比,河水奔腾不息,象征着永恒与无情;而蝉的鸣叫,则充满了生命的热情与情感。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情感价值以及自然规律的深刻反思。诗人似乎在问:在这无尽的时光流转中,什么是真正的无情,什么是真正的有情?这不仅是对蝉的观察,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整首诗通过对初夏蝉鸣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感知和深刻思考,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时间、情感等哲学问题的探讨,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借物抒情、寓言寓意的艺术手法。
行尽天涯未遣休,梅州到了又潮州。
平生岂愿乘肥马,临老须教过瘦牛。
梦里长惊炊剑首,春前应许赋刀头。
夜来尚有馀樽在,急唤渠侬破客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