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种因缘亦似僧,丈夫身世岂无凭。
桄榔林下堪栖憩,重话菩提一夜灯。
自种因缘亦似僧,丈夫身世岂无凭。
桄榔林下堪栖憩,重话菩提一夜灯。
这首诗以隐喻的手法,描绘了一位归隐者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自种因缘亦似僧",诗人以僧人自比,暗示自己如同僧侣一般,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修为,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解脱。"丈夫身世岂无凭",则表达了对人生经历与命运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个人在世间所承担的责任与追求。
"桄榔林下堪栖憩",形象地描绘出归隐者选择在桄榔林中安身立命的情景,桄榔树象征着坚韧与宁静,暗示了归隐者对自然环境的亲近与内心的平和。"重话菩提一夜灯",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菩提”这一佛教词汇,寓意着对智慧与觉悟的追求,而“一夜灯”则可能象征着彻夜不眠的思考与领悟,或是对过往经历的回顾与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归隐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首对归隐者生活状态的赞歌,也是对个人内心世界探索与自我超越的颂扬。
剑溪之南有佳处,山灵尸之不轻付。
张公鼻祖晋司空,谈笑得地开窗户。
溪光如镜新佛拭,白云青嶂无朝暮。
伏几读书时举头,万象争阵陶谢句。
公今仙去有嗣子,关塞崎岖方叱驭。
山城何曾叹如斗,皦皦不受世俗污。
君不见伾文往者势如山,朝士几人无汗颜?
尊公遗事不须述,但看当时出处间。
交旧天涯晓宿稀,年来独子付心期。
满床文史对谈处,万里风霜并辔时。
雨滴空阶怜夜榻,吟牵芳草梦春池。
合沙桥下东流水,双鲤何时上钓丝?
车马填门拨不开,吾宗得隽凯歌回。
折将蟾苑一枝桂,泛入萱堂百岁杯。
雅望素钦山竦岳,芳名中占斗中魁。
先登赖子光邦族,继踵行看衮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