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有道果何如,莫信邹书恐自愚。
生怕不祥如跃冶,底曾大叫肯成卢。
言禅尚要空诸有,定分谁能得所无。
却喜天公最公处,人人可索是玄珠。
求之有道果何如,莫信邹书恐自愚。
生怕不祥如跃冶,底曾大叫肯成卢。
言禅尚要空诸有,定分谁能得所无。
却喜天公最公处,人人可索是玄珠。
这首诗《偶题》由宋代诗人林希逸创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追求真理与智慧的过程。诗中以“求之有道果何如”开篇,提出对真理探索的疑问,引人深思。接着,“莫信邹书恐自愚”一句,告诫人们不要盲目相信书本知识,以免陷入自我愚昧的境地。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对“不祥”和“大叫”的态度,强调内心的平静与理智的重要性。
“言禅尚要空诸有”,表达了禅宗思想中“空”的概念,即去除一切外在的束缚与执着,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定分谁能得所无”则暗示了定力与无所求之间的关系,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追求中找到平衡。
最后,“却喜天公最公处,人人可索是玄珠”两句,以乐观的态度收尾,指出宇宙间存在着公正与真理,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探寻和领悟。整首诗以深沉的哲理、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智慧和真理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
昨日行苦旱,今日行苦雨。
轣辘就泥泞,马首不能举。
飘风复向东,飒飒响禾黍。
洒我车中裳,黴色半沙土。
有鸟鸣下田,垂垂湿其羽。
旷野无丛林,何依得巢处?
侧闻齐东西,三月酷天暑。
但使居者乐,敢辞行者苦?
握手重童侣,卓杰皆成人。
近以相见疏,谈笑逾匿亲。
故老似霜萚,凋谢惊鲜存。
髡髴杖履来,命侍风雨樽。
当年秋宴堂,散漫惟羊豚。
隔囿柴桑篱,菊萎树多髡。
还怜彭泽翁,后起无贤孙。
盛衰有微意,唏嘘焉忍陈?
寒衣在典不可赎,赤手思炊米无宿。
我心如棘君首蓬,相对吞声抵悲哭。
一更月落江云低,二更屋角乌鸦啼。
三更沈沈不得睡,窗纸飒飒风凄凄。
北风凄凄,飘女吹我。孤灯依依,百无一可。
我且击剑女且歌,那复钳唇学瘖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