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行苦旱,今日行苦雨。
轣辘就泥泞,马首不能举。
飘风复向东,飒飒响禾黍。
洒我车中裳,黴色半沙土。
有鸟鸣下田,垂垂湿其羽。
旷野无丛林,何依得巢处?
侧闻齐东西,三月酷天暑。
但使居者乐,敢辞行者苦?
昨日行苦旱,今日行苦雨。
轣辘就泥泞,马首不能举。
飘风复向东,飒飒响禾黍。
洒我车中裳,黴色半沙土。
有鸟鸣下田,垂垂湿其羽。
旷野无丛林,何依得巢处?
侧闻齐东西,三月酷天暑。
但使居者乐,敢辞行者苦?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南行途中遭遇的恶劣天气和艰苦环境,充满了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
首句“昨日行苦旱,今日行苦雨”,对比昨日的干旱与今日的暴雨,突显了旅途的艰辛与变化无常。接着,“轣辘就泥泞,马首不能举”形象地描绘了马车在泥泞中艰难前行的情景,马匹因路况不佳而难以移动,生动展现了行旅之难。
“飘风复向东,飒飒响禾黍”描述了风吹过田野,禾黍摇曳生姿的景象,同时暗含了风力之大。随后,“洒我车中裳,黴色半沙土”则转而描写雨水打湿衣物,以及车中环境的潮湿与脏乱,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不便与困苦。
“有鸟鸣下田,垂垂湿其羽”通过一只小鸟在雨中鸣叫的画面,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层次,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生物也在适应着恶劣的天气。最后,“旷野无丛林,何依得巢处?”表达了诗人对野外生存条件的担忧,以及对栖息地的思考。
“侧闻齐东西,三月酷天暑”提到齐地东西方向,三月炎热的天气,与当前的风雨形成对比,暗示了不同地域气候的差异。最后,“但使居者乐,敢辞行者苦?”表达了诗人对人们安居乐业的向往,以及对自身旅途艰辛的坦然接受,体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行途中的自然景观与个人感受,展现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深切体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芦叶青青水满塘,文鸳晴卧落花香。
不因羌管惊飞起,三十六宫春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