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南峻岭北长江,天堑真称险莫双。
底事古来恃险者,竖幡频见出城降。
迤南峻岭北长江,天堑真称险莫双。
底事古来恃险者,竖幡频见出城降。
此诗描绘了句容道中的壮丽山川与险要地形,表达了对历史中倚仗险要地势却最终败落的深思。
首句“迤南峻岭北长江”,以“迤南”和“北长江”勾勒出山脉与大江的自然景观,展现出地理的辽阔与雄伟。“峻岭”与“长江”相映成趣,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也预示着接下来描述的险要之地。
次句“天堑真称险莫双”,将句容道中的地形比作“天堑”,强调其险峻程度之高,无人能出其右。这里的“天堑”不仅指自然的障碍,也暗含着历史上的军事防御意义,进一步强化了地形的险要与战略价值。
后两句“底事古来恃险者,竖幡频见出城降”,转向对历史的反思。诗人提出疑问:“为什么自古以来那些依靠险要地形的人,频繁地在竖起旗帜后选择放弃城池投降?”这一问句蕴含深意,暗示了倚仗天险并非万全之策,历史上的许多实例证明,人心向背、策略运用等因素同样关键。通过这一反问,诗人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性与战略智慧的探讨。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巧妙地融入历史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地理、历史与人性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