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空文殊台,夜冷如有雪。
开轩纳雾露,那得见明月。
披衣待晨曦,光彩生一瞥。
天都与莲华,挟长各傲兀。
剧嫌寺门小,未足恣排闼。
下山趋云巢,插脚更奇绝。
槎材挂岩罅,石破肝肺裂。
云峰争一洞,倒出太古穴。
懦筇有难支,岂待屐齿折。
何尝无恐怖,苦语吾不说。
半空文殊台,夜冷如有雪。
开轩纳雾露,那得见明月。
披衣待晨曦,光彩生一瞥。
天都与莲华,挟长各傲兀。
剧嫌寺门小,未足恣排闼。
下山趋云巢,插脚更奇绝。
槎材挂岩罅,石破肝肺裂。
云峰争一洞,倒出太古穴。
懦筇有难支,岂待屐齿折。
何尝无恐怖,苦语吾不说。
这首诗描绘了文殊院夜晚的景象,诗人站在半空中的文殊台上,感受到寒冷如雪的夜气。他打开窗户接纳雾露,却未能见到明亮的月亮,只能披衣等待黎明的到来。在那一刹那,天都峰和莲华峰的光辉映入眼帘,各自独立傲然。诗人觉得寺庙的门太小,无法满足他尽情欣赏的心愿,于是决定下山前往云巢,那里的景色更为奇特,如槎材悬挂在岩缝中,石壁破裂,仿佛能听见自然的力量。云峰竞相争夺一个洞穴,仿佛是从远古时代倒流而出。诗人行走艰难,杖藜难以支撑,但他并未因此退缩,反而享受着这惊险的旅程。虽然过程中充满恐惧,但他并未直言,而是以苦涩的言语表达内心的感受。整体上,这首诗通过描绘文殊院周边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壮丽山川的敬畏与探索精神。
已曾采石酹诗仙,又拜书岩荐菊泉。
京口火头才负乘,柴桑处士便归田。
驰驱名并诸公驾,尸祝谁碑百世贤。
近代从容人死义,后先二尹合俱传。
收敛眉山草木英,心潜羲孔与时行。
浣花杜老惊人句,采石虞公贯日诚。
合上燕台为上宰,暂劳楚泮领诸生。
沉吟敬义堂中句,莫赎豪狂祢正平。
爱日护轻暖,酝造小春时。
桃溪云敛,一点郎星吐青辉。
炼玉颜容难老,点漆精神如旧,不用摘霜髭。
厌薄蓬莱景,戏踏两凫飞。潘花底,陶柳外,细民肥。
万家喜色,融瑞气拥牙绯。
凭仗春葱洗玉,领略朱樱度曲,引满又何辞。
只待琴歌毕,安步上丹墀。
龙眠有巧手,幻出汗血驹。
老衲或戒之,回向心地初。
遂画白衣仙,蕲与梵释俱。
北方四天王,亦附瞿昙居。
杂以马龙像,宿习终未除。
四王名字异,且复形状殊。
信者谓其有,疑者意其无。
荡荡天门高,谁能凌空虚。
何以信不疑,取诸贝叶书。
子不语怪神,从释恐畔儒。
语之且不可,笔之其可乎。
因画议及此,于公意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