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闱分职重持衡,十载趋陪两度行。
满地奎光天咫尺,隔帘人语夜分明。
空中万马神俱骤,海底遗珠梦亦惊。
科甲少年今老大,耻将名姓托群英。
省闱分职重持衡,十载趋陪两度行。
满地奎光天咫尺,隔帘人语夜分明。
空中万马神俱骤,海底遗珠梦亦惊。
科甲少年今老大,耻将名姓托群英。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东阳在参加春闱(科举考试)时所作,表达了一位考官对考试过程及自身职责的深刻体会。
首联“省闱分职重持衡,十载趋陪两度行”,描绘了考官在省试中负责公正评判的重任,以及他十年间两次参与这一重要工作的经历。这里的“持衡”比喻公正评判,体现了考官对于选拔人才的庄重态度和责任感。
颔联“满地奎光天咫尺,隔帘人语夜分明”,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奎光”比喻科举考试的光芒,暗示通过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如同满天星斗,而“咫尺”与“隔帘”则形象地表达了选拔过程的神秘与距离感,同时“人语夜分明”则暗示了考试期间的紧张氛围和考官们对考生的细致聆听。
颈联“空中万马神俱骤,海底遗珠梦亦惊”,进一步深化了考试的激烈竞争和选拔的难度。这里将众多考生比作“空中万马”,形象地展现了竞争的激烈;“神俱骤”则强调了考官在评判时的专注与快速反应;“海底遗珠梦亦惊”则表达了对优秀人才可能被遗漏的担忧,同时也暗示了考官在评判时的谨慎与警觉。
尾联“科甲少年今老大,耻将名姓托群英”,诗人以自己为例,表达了对年轻时参与科举考试的感慨,以及对自己年岁已长却仍未能取得理想成绩的自嘲。同时,“耻将名姓托群英”则流露出一种不甘心、不满足于现状的心态,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成就的追求和对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坚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科举考试的严苛与公正,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我成长、社会公平以及人才选拔的深刻思考。
日近山红暖气新,一阳先入御沟春。
闻闲立马重来此,沐浴明年称意身。
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
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沈沈。
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
春草堂中隐几坐,中有袁髯閒似我。
欲浮青海狎群鸥,儗向䲭夷借轻舸。
二月水暖河豚肥,子苦㽜我我怀归。
半铛雪浪熏香茗,埽榻萧条共掩扉。
麝煤茧纸齐梁笔,宝绘珍题品神逸。
洗涤古玉龙眠池,临拓奇踪净名室。
红蠡掩碧春将酣,槟榔蒌叶嚼香甘。
夜阑更鼓湘妃瑟,笙磬同音咏雅南。
别君此去何草草,山为回旋海为倒。
令威白鹤会重来,世人胡为易衰老。
灿灿星河水,皦皦天衢月。
纵横不断流,盈亏何太疾。
碌碌淹恤子,奄忽成白发。
人生非草木,安能任枯茁。
神玥扼龙颔,奇翚探凤穴。
持此希世珍,冀邀美人悦。
缄袭历险艰,中道伤跛蹩。
跂足望所思,眷恋生悲凄。
惭彼鸾鹤侣,高骞厉羽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