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柳斜阳古大堤,秋风禾黍习家池。
小儿不唱拦街曲,过客犹寻堕泪碑。
左传注成元凯癖,唐音刻尽浩然诗。
兴亡多少伤心事,惟有襄山汉水知。
衰柳斜阳古大堤,秋风禾黍习家池。
小儿不唱拦街曲,过客犹寻堕泪碑。
左传注成元凯癖,唐音刻尽浩然诗。
兴亡多少伤心事,惟有襄山汉水知。
这首《襄阳怀古》由明代诗人王越所作,通过描绘衰柳、斜阳、古堤、秋风、禾黍、习家池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氛围,表达了对往昔兴衰变迁的感慨与怀念。
首句“衰柳斜阳古大堤”,以衰败的柳树和西下的夕阳勾勒出一幅苍凉的画面,古大堤则暗示着历史的久远。次句“秋风禾黍习家池”进一步渲染了季节的更迭与环境的荒凉,习家池的禾黍生长,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暗含着对过往繁华的追忆。
“小儿不唱拦街曲,过客犹寻堕泪碑”两句,通过儿童与过客的不同反应,展现了人们对历史遗迹的不同态度,同时也反映了文化的传承与遗忘之间的矛盾。儿童不懂得欣赏或传唱古老的歌曲,而过客却仍然寻找着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堕泪碑,这种对比凸显了历史记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
“左传注成元凯癖,唐音刻尽浩然诗”则将目光转向文学与文化,提到左传注释与唐代诗歌,暗示了襄阳作为文化重镇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文人学者的影响。左传注释体现了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而唐代诗歌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浩然诗代表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的深刻表达。
最后,“兴亡多少伤心事,惟有襄山汉水知”将主题升华至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与无奈,指出许多往事已随时间流逝,唯有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能够见证这一切。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哀叹,也蕴含了对自然永恒性的思考。
整体而言,《襄阳怀古》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绘和历史文化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过去辉煌与现今衰败之间巨大反差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历史记忆与自然永恒性的深刻思考。
平生看画真模糊,一字不识之与无。
家藏古笔虽马远,两行细字其谁乎。
惧庵先生画中杰,一见心神便飞越。
凭陵大叫寻品题,俗眼谓余那认得。
九皋看马将无同,岂在牡牝玄黄中。
看画且须论画外,妇人软语徒匆匆。
牝鸡晨鸣家国丑,老夫此眼真俗否。
晨朝渡河冰,飞雪没马足。
季冬群象晦,天气廓平陆。
四望无行人,狐兔走且伏。
宿莽既以稀,安见林与屋。
俯仰以茫茫,远驾和所属。
行行仆夫啼,我马伤踯躅。
北地多苦寒,天道方杀戮。
所遇物尽残,谁不忧行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