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研席洒然清,小坐依迟静六情。
晰理佩文心似昔,至今惭愧是躬行。
书斋研席洒然清,小坐依迟静六情。
晰理佩文心似昔,至今惭愧是躬行。
这首诗出自清朝乾隆皇帝弘历之手,名为《即事四首(其三)》。诗中描绘了书斋内研习学问的清雅氛围,以及作者对学问追求的虔诚态度。
首句“书斋研席洒然清”,以“书斋”点明地点,“研席”指研究学问的场所,“洒然清”则描绘出环境的清幽与宁静,营造出一种专注学习的氛围。
次句“小坐依迟静六情”,“小坐”表明作者暂时休息,调整心态,“依迟”则暗示了这种休息并非随意,而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学习,“静六情”则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专注,使得情感得以净化,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三句“晰理佩文心似昔”,“晰理”意为清晰地理解道理,“佩文”则是将所学知识铭记于心,“心似昔”则表达了作者在学习过程中,内心始终保持着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仿佛回到了最初学习时的状态,体现了作者对学问的执着与深情。
最后一句“至今惭愧是躬行”,“至今”表明这是作者对自己过往学习经历的反思,“惭愧”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未能完全将所学付诸实践的自我反省,“躬行”意味着行动与实践,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对于学问实践的重视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在书斋内研习学问的场景,以及对学问深入理解和实践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于自身学习状态的反思与自省,体现了其对学问的敬畏之心和对自我成长的不断追求。
归兮何暮,叹风尘经岁,迷阳却曲。
忆我同君为狎宴,夜夜弹丝吹竹。
弟蓄余髯,人呼沈瘦,侧帽谈公谷。
人身似此,安能仰面看屋。
故里才子都官,舍人唐老,英妙兼耆宿。
更有肩吾能爱我,客舍绨袍情笃。
归见三君,雪深一尺,定理寻诗躅。
尺书好寄,江船不乏千斛。
晴峰乱矗,似丛丛春笋。贴向吴天翠无尽。
映澄湖、几幅纯绿柔蓝,纷织处,烟际渔榔隐隐。
断崖横塔后,扪葛攀萝,私路萦纡细如蚓。
村鼓正喧阗,赛火成围,雏伶唱、消魂院本。
讶蓦地飘飘绿杨丝,乍小露墙头,一群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