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寒两度到柴门,三五儿童坐竹根。
门外垂杨堪系马,田边比屋自成村。
篱笆不碍闲云入,樵侣时同野鹤浑。
却笑去来车马客,他乡逐逐过朝昏。
冲寒两度到柴门,三五儿童坐竹根。
门外垂杨堪系马,田边比屋自成村。
篱笆不碍闲云入,樵侣时同野鹤浑。
却笑去来车马客,他乡逐逐过朝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多次造访白沙村的情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首句“冲寒两度到柴门”,点明了诗人两次冒寒来访,表现了他对乡村的深情厚谊。接着,“三五儿童坐竹根”一句,通过孩童在竹根旁玩耍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质朴而生动的生活气息。
“门外垂杨堪系马”,描绘了村外垂柳依依,适合系马的情景,既体现了环境的优美,也暗示了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随后,“田边比屋自成村”则进一步展示了村庄的布局,田地与房屋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画面。
“篱笆不碍闲云入,樵侣时同野鹤浑”两句,通过篱笆、闲云、樵夫和野鹤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闲适自在的向往。
最后,“却笑去来车马客,他乡逐逐过朝昏”两句,诗人以反讽的口吻,对比自己与过往匆匆忙忙的车马客人,表达了对乡村生活慢节奏、远离尘嚣的赞美,以及对自身能够在此找到心灵归宿的庆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末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宁静、和谐生活方式的渴望。
山势东驰复北盘,巉岩峰顶土平宽。
风回丹壁江湖动,天接青萝日月寒。
鍊玉魏公来九井,佩霞姜女度曾峦。
为余细说玄宫秘,石笋凌虚也不难。
江涨解网雨,衣润熟梅天。
高人何事,乘兴来寄五湖船。
才听咚咚叠奏,呕轧撸声齐发,几别故州山。
转盼青楼杪,已在碧云端。渡头月,临晚霁,泊清湾。
水空天静,高下相应总团圞。
遥想吾家更好,尽唤儿曹泛扫,欣赏共婵娟。
应念思归客,对此不成眠。
文章末流乃科举,剽东掠西何等语。
得者矜誇失者羞,其中往往分贤否。
一官垂涎傥不勉,譬之北辕求适楚。
诸君堂堂万骑将,折箠自足笞狂虏。
收拾波澜著盆盎,却恐蛟龙愁窘步。
信手拈来即三昧,安用区区备先具。
朝窗暮几不停缀,宝玉牵联斗奇富。
论如过秦有古意,赋拟两都多杰句。
朝来次第出示我,两耳卓槊惊咸濩。
华歆便可置龙头,牧之岂肯居第五。
我骇虚弦痛方定,未暇相从执旗鼓。
请君勿见小敌怯,一战而霸在此举。
归来净洗科场业,别与斯文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