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形飞海檄,共事得盘桓。
月色鸣刀静,江声咽夜寒。
烽烟筹里息,虎豹望中看。
何日图麟阁,应惭獬豸冠。
观形飞海檄,共事得盘桓。
月色鸣刀静,江声咽夜寒。
烽烟筹里息,虎豹望中看。
何日图麟阁,应惭獬豸冠。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诸公在海上观敌台、夜泊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壮阔的边塞气息和深沉的历史感。
首联“观形飞海檄,共事得盘桓”,开篇即展现出一种壮丽的场景,诗人与诸公一同在海上巡视,仿佛是飞向海中的檄文,共同享受着这份盘桓的乐趣。这里的“海檄”可能象征着对敌人的警告或宣战之意,而“盘桓”则表现出众人在此地的从容与悠然。
颔联“月色鸣刀静,江声咽夜寒”,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氛围。月光洒落,似乎让手中的刀剑也变得寂静无声;江水在夜晚显得更加寒冷,其声音仿佛在低吟,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又略带凄凉的意境。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烘托出一种深沉而凝重的情感。
颈联“烽烟筹里息,虎豹望中看”,转而描述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微妙平衡。烽火已熄,意味着暂时的安宁,但远处的虎豹却让人意识到潜在的威胁并未完全消失。这里通过烽烟与虎豹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
尾联“何日图麟阁,应惭獬豸冠”,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的渴望与自省。麟阁是古代表彰功臣的地方,獬豸冠则是象征公正与威严的官帽。诗人问自己何时能被记录在麟阁之上,同时又对自己是否配得上獬豸冠产生了疑问,流露出一种既向往荣誉又谦逊自省的心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海上观敌台的场景,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历史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平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前峰后峰雪模糊,东村西村春有无。
快雪时晴入佳想,况复见此关山图。
关山迢递相联属,玉洁珠光眩人目。
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野桥行遇路三叉,青旗插檐沽酒家。
驱驴倦客得少憩,怅望远道还咨嗟。
诗翁好事常起早,天寒秪恐梅花老。
柴门时有故人来,阶下白云须用扫。
此图一日落尘寰,笔法依希荆与关。
人生远游固云乐,何似在家长看山。
我本识字耕夫耳,占祥便作丰年喜。
田园归隐会有时,麦饭饱餐茅屋底。
睆彼黄花,有烨其辉。骊驹在路,送子于归。
蔚彼柔桑,猗其条矣。心之怊矣,维其辽矣。
翩翩者鳦,亦习其羽。悠悠者途,孔脩且阻。
执子之手,酌子以酒。言念言怀,劳心如纠。
子有兄弟,维胸维臆。嗟我之怀,曷云能极。
瞻彼崇阿,维云茫茫。之子之往,多我慨伤。
鸿雁于征,载号载飞。兄弟之远,胡宁不悲。
山川遐邈,日月逾迈。送子于归,俾我心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