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过城去,蛙声已盈屋。
渐茁新竹枝,来照佛面绿。
羁人爱凉爽,移书就檐读。
庭西累累梅,喜有半林熟。
邻翁来叩扉,携蔬劝醽醁。
顾视眉辅间,喜气隐相属。
一雨过城去,蛙声已盈屋。
渐茁新竹枝,来照佛面绿。
羁人爱凉爽,移书就檐读。
庭西累累梅,喜有半林熟。
邻翁来叩扉,携蔬劝醽醁。
顾视眉辅间,喜气隐相属。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姚燮在回龙庵读书两个月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与感悟。诗中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和人物互动,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首句“一雨过城去,蛙声已盈屋。”描绘了一场雨后的宁静,蛙鸣声充盈整个屋子,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接着,“渐茁新竹枝,来照佛面绿。”描述了新生竹子的生长,映照着佛像的绿色,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希望。
“羁人爱凉爽,移书就檐读。”表达了诗人喜爱凉爽的天气,将书籍搬到屋檐下阅读的情景,体现了他对知识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接下来,“庭西累累梅,喜有半林熟。”描绘了庭院西边梅树累累,其中一半已经成熟,预示着丰收的喜悦。
“邻翁来叩扉,携蔬劝醽醁。”写出了邻人来访,带来蔬菜并邀请品尝美酒的温馨场景,体现了邻里之间的和谐与情谊。最后,“顾视眉辅间,喜气隐相属。”诗人环顾四周,感受到喜气融于眉眼之间,表达了内心的满足与喜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知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与邻人的和谐相处,传达了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生活态度。
台地一年耕,可馀七年食。
寇乱继风灾,民间更萧索。
今岁大有秋,仓储补云亟。
谷贵虑民饥,谷贱农亦恻。
厉禁久不弛,乃利于奸墨。
徒有遏籴名,其实竟何益。
估客既空归,裹足此寥寂。
何如撙节之,一艘一百石。
穷年移不尽,农商惠我德。
幸与诸当途,从长一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