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地一年耕,可馀七年食。
寇乱继风灾,民间更萧索。
今岁大有秋,仓储补云亟。
谷贵虑民饥,谷贱农亦恻。
厉禁久不弛,乃利于奸墨。
徒有遏籴名,其实竟何益。
估客既空归,裹足此寥寂。
何如撙节之,一艘一百石。
穷年移不尽,农商惠我德。
幸与诸当途,从长一筹画。
台地一年耕,可馀七年食。
寇乱继风灾,民间更萧索。
今岁大有秋,仓储补云亟。
谷贵虑民饥,谷贱农亦恻。
厉禁久不弛,乃利于奸墨。
徒有遏籴名,其实竟何益。
估客既空归,裹足此寥寂。
何如撙节之,一艘一百石。
穷年移不尽,农商惠我德。
幸与诸当途,从长一筹画。
这首诗描绘了清代台湾地区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政策考量。首句“台地一年耕,可馀七年食”展现了农民勤劳,一年辛劳足以储备多年粮食。然而,“寇乱继风灾,民间更萧索”则揭示了战乱和自然灾害带来的贫困与凋敝。
“今岁大有秋,仓储补云亟”表达了丰收的希望,但诗人忧虑谷价波动可能带来的问题:“谷贵虑民饥,谷贱农亦恻。”他指出,政府若过度干预市场,禁止粮食买卖(“厉禁久不弛,乃利于奸墨”),虽然名义上是抑制粮价,但实际上无助于解决根本问题。
“估客既空归,裹足此寥寂”反映了商人因政策受阻而离去,市场陷入冷清。诗人建议采取更为明智的方法:“不如撙节之,一艘一百石”,即适度调节,让船只适量运输粮食,既能缓解农民的困境,又能惠及农商。
最后,诗人恳请有权势者“穷年移不尽,农商惠我德”,长期考虑并制定有利于民生的策略。整首诗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表达了对公正政策的期待。
是邦且熟无多收,况于水旱相为忧。
使君奏课避非实,檄公按视临田畴。
民闻公来相告语,活国忧民公自许。
平时爱我如恐伤,今胡不能为轻赋。
人生衣食固有端,作苦宁敢求自安。
分当戮力给公上,何意年岁逢艰难。
吾君德盛过文景,诏书屡下民惟省。
公其为我谢使君,考虽下下民安枕。
往君在太学,有类如何蕃。
仁义积诸身,诸生知所尊。
今君为主簿,又类习凿齿。
不仁荆州士,四海名未已。
谁云斗水浑,可养横海鳣。
涧壑虽阻深,松桧能参天。
群公顷争荐,亦既升初秩。
似君许人物,岂计一阶级。
圣朝开文馆,政为时育才。
似君此风骨,咫尺斯蓬莱。
而我独何者,瓦砾偶居后。
纵加刻画工,未救无盐丑。
古人重交契,今人顾不然。
愿君保金石,勿为燥湿迁。
饮君一卮酒,属君千万寿。
更欲拘君船,江头已无柳。
松间谡谡冲浮埃,跫然谁能为余来。
凭高所历故已下,得君更觉争崔嵬。
兹山不到近十载,频日能来已再回。
人生万事每如此,而欲取必真愚哉。
袖衔文书辱持似,快读不待纸尾开。
金声讵须掷地出,隐隐自杂山风哀。
吾曹用意果痴绝,非尔何以娱岁月。
明当举似子王子,不但慰归仍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