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金经,口餐玉饼。手持象管书心印。
虽然事事竞相萦,真如不动常清净。
欲要灵明,须磨内镜。居尘不染真常应。
真常应后显胎仙,胎仙显后真常定。
耳听金经,口餐玉饼。手持象管书心印。
虽然事事竞相萦,真如不动常清净。
欲要灵明,须磨内镜。居尘不染真常应。
真常应后显胎仙,胎仙显后真常定。
这首诗是元代马钰的《踏云行》,作者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修行境界。首句“耳听金经,口餐玉饼”,形象地展现了修炼者在精神层面上的净化与滋养,金经象征智慧,玉饼则寓示着纯洁的精神食粮。接着,“手持象管书心印”运用了佛教中的象征,象管代表心法,书写的是内心的觉悟和禅印。
诗中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清净,“虽然事事竞相萦,真如不动常清净”,即使世俗之事纷扰不断,修行者的心境依然如真如(佛性)般不动不摇,保持清明。进一步指出,要想达到灵明的境地,必须磨砺内在的镜子,即提升自我觉察与洞察力。
“居尘不染真常应”,修行者身处红尘却能保持不被污染,这是对真常之道的坚守。最后两句“真常应后显胎仙,胎仙显后真常定”揭示了修行的层次递进:首先通过真常的实践,然后显现胎仙(即内在的仙灵),最终达到真常定的状态,即彻底的内心宁静与定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修行者的内心体验为线索,表达了对道家或佛教修行道路的深刻理解,富有哲理,给人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