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陆地无莲花,此峰刻画天与状。
李君下构三千楹,读书月明调悲壮。
向来濂溪卜庐山,莲花峰下溪之源。
半山争墩未苦贤,掘地何处无流泉。
高原陆地无莲花,此峰刻画天与状。
李君下构三千楹,读书月明调悲壮。
向来濂溪卜庐山,莲花峰下溪之源。
半山争墩未苦贤,掘地何处无流泉。
这首诗描绘了李叔谊所建的莲峰书院的壮观景象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以“高原陆地无莲花,此峰刻画天与状”开篇,巧妙地将莲花峰与莲花相对比,强调了莲花峰的独特与不凡。接着,“李君下构三千楹,读书月明调悲壮”两句,赞美了李叔谊的才智与勤奋,他建造了三千楹的书院,夜晚在明亮的月光下读书,情感激昂,充满壮志。
“向来濂溪卜庐山,莲花峰下溪之源”则引出了历史人物周敦颐(濂溪先生)与庐山的关联,暗示了莲峰书院与濂溪先生精神的传承,以及它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最后,“半山争墩未苦贤,掘地何处无流泉”表达了对书院环境的赞赏,即使在半山腰,也可见贤者云集;而地下无论何处,都有清泉涌出,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源源不绝。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莲峰书院的宏伟气势、文化氛围以及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同时也寄托了对李叔谊及其书院的敬仰之情。
吏员务选才具良,不问他邦与吾乡。
珠金出产已足贵,兰桂移根亦自香。
诸君此行良不恶,居家何如宦游乐。
季鹰曾忆松江鲈,士龙空叹华亭鹤。
昔人还乡苦不早,今人离乡涉远道。
渔舟泛泽青茫茫,客衣吹霜白皓皓。
朱甍结构井邑富,画戟清闲官府好。
纷纷刀笔心自厌,落落功名身未老。
要看入海运大鹏,不恨出山成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