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颂古十六首·其十三》
《颂古十六首·其十三》全文
宋 / 释心月   形式: 偈颂

问处赤心片片,答处不负来机。

今有问灵隐,如何是实际理地。

天长地久,海晏河清,恁么则事同一家。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0)
鉴赏

这首诗出自宋代禅宗诗人释心月的《颂古十六首》中的第十三首,以问答形式展开,体现了禅宗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理念。

首句“问处赤心片片”,形象地描绘了提问者真诚而热烈的心境,如同赤诚之心被分割为一片片,表达了对真理的渴望和追求。接下来的“答处不负来机”,则表明了回答者对于提问者的尊重与理解,承诺不会辜负对方寻求智慧的心意,传递出一种相互之间的信任与默契。

“今有问灵隐,如何是实际理地”这一问句,将话题引向了佛教圣地灵隐寺,进一步探讨了“实际理地”的概念。在禅宗中,“实际理地”指的是超越现象界的本质真理,即宇宙万物的本源和真相。通过这一问,诗人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探寻内在的真理与智慧。

“天长地久,海晏河清”两句,运用自然景象的长久稳定来比喻真理的永恒不变,以及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美好祝愿,也是对修行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期许——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平静与真理的追寻应始终如一。

最后,“恁么则事同一家”强调了无论外在形式如何不同,最终追求的都是同一真理,即“事同一家”。这反映了禅宗中“万法归一”的思想,即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相通的,通过修行可以达到心灵的统一与和谐。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则是对修行者的一种祝福,意味着上天会保佑那些追求真理、遵循正道的人,他们的生活将会充满吉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顺利解决。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鼓励,也体现了禅宗中对宇宙和谐与普遍福祉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象、佛教哲学与修行理念,展现了禅宗中追求真理、实现内心和谐与宇宙和谐的精神境界。

作者介绍

释心月
朝代:宋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猜你喜欢

和人游东林

一从张野卧云林,胜概谁人更解寻。

黄鸟不能言往事,白莲虚发至如今。

年年上国荣华梦,世世高流水石心。

始欲共君重怅望,紫霄峰外日沈沈。

(0)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沙界人王塔,金绳梵帝游。

言从祇树赏,行玩菊丛秋。

御酒调甘露,天花拂綵旒。

尧年将佛日,同此庆时休。

(0)

毗陵东山

昔人别馆淹留处,卜筑东山学谢家。

业桂半空摧枳棘,曲池平尽隔烟霞。

重开渔浦连天月,更种春园满地花。

依旧秋风还寂莫,数行衰柳宿啼鸦。

(0)

苏州不住遥望武丘报恩两寺

秋山古寺东西远,竹院松门怅望同。

幽鸟静时侵径月,野烟消处满林风。

塔分朱雁馀霞外,刹对金螭落照中。

官备散寮身却累,往来惭谢二莲宫。

(0)

七年初到洛阳寓居宣教里时已春暮而四老俱在洛中分司

青莎满地无三径,白发缘头忝四人。

官职谬齐商岭客,姓名那重汉廷臣。

圣朝寡罪容衰齿,愚叟多惭未退身。

惟有门人怜钝拙,劝教沈醉洛阳春。

(0)

赋得冬日青溪草堂四十字

莫道无幽致,常来到日西。

地虽当北阙,天与设东溪。

疏苇寒多折,惊凫去不齐。

坐中皆作者,长爱觅分题。

(0)
诗词分类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诗人
邓潜 冯振 林庚白 姚鹓雏 王季思 罗锦堂 吴玉如 常燕生 邵祖平 陈以鸿 王理孚 杨赓笙 苏渊雷 伯昏子 顾毓琇 胡怀琛 龙榆生 刘景晨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