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
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
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
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
弃置复何道,楚情吟白蘋。
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
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
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
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
弃置复何道,楚情吟白蘋。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愁别绪的意境,诗人以独特的情感体验,将内心的孤独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展现了深沉的怀念之情。
“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这两句直接点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他与日月同在,但这种辽阔的光阴并未能缓解他内心的忧虑和孤独。这里,“独为”二字强调了诗人特殊的情感状态,是别人无法理解和共鸣的。
“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接下来的两句引入了自然界的景象,但这并非普通的景色描写,而是用以突显诗人的哀伤。这里的“鶗鴂”指的是一种鸟类,它们在特定的季节会鸣叫,然而瑶草(一種香草)却因春天的不到而无法绽放,这种自然界的生长规律被用来比喻诗人内心的渴望和失落。
“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这里的云象征着遥远和自由,而“一片两片”则给人一种飘零无依的感觉。诗人的身体则是“千里万里”,这种距离感强化了他与所思之人的隔阂。
“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漂泊和外在世界的流动。云归于嵩山之阳,象征着自然界的安顿与归宿,而诗人的身体则寄存在江边,这里“寄存”一词暗含着暂时和不稳定的居所。
最后,“弃置复何道,楚情吟白蘋。”诗人问自己在放弃了过去之后,又将走向何方。这里的“楚情”指的是一种浓郁的情感,而“吟白蘋”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呼唤和歌唱。白蘋(蓬草)常用以比喻游子或飘零之人,这里诗人以之自况,表达了对故土、亲人的无尽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沉的离愁别绪。
萧萧羸马正尘埃,又送輶轩向吹台。
别酒莫辞今夜醉,故人知是几时回。
泉经华岳犹应冻,花到梁园始合开。
为谢东门抱关吏,不堪惆怅满离杯。
驱马至益昌,倍惊风俗和。
耕夫陇上谣,负者途中歌。
处处川复原,重重山与河。
人烟遍馀田,时稼无闲坡。
问业一何脩,太守德化加。
问身一何安,太守恩怀多。
贤哉我太守,在古无以过。
爱人甚爱身,治郡如治家。
云雷既奋腾,草木遂萌芽。
乃知良二千,德足为国华。
今时固精求,汉帝非徒嗟。
四海有青春,众植伫扬葩。期当作说霖,天下同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