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佐下风山县里,长官贵重若神明。
行香野寺徐方至,白事琴堂久始迎。
远递无书悲契阔,老襟有泪怆生平。
郎君如玉闻先夭,谁护丹旌问去程。
曾佐下风山县里,长官贵重若神明。
行香野寺徐方至,白事琴堂久始迎。
远递无书悲契阔,老襟有泪怆生平。
郎君如玉闻先夭,谁护丹旌问去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哭常权》。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故去的友人常权怀有深厚的哀思和敬意。
“曾佐下风山县里,长官贵重若神明。”
这两句描绘了常权生前在地方上的威严与尊贵,像神明一样令人敬畏。诗人使用“佐”字表达对其位高权重的同僚或属下的身份认同,同时也透露出对朋友地位的赞美。
“行香野寺徐方至,白事琴堂久始迎。”
这两句则描写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思念常权的情景。诗人步行到一处偏远的寺庙,慢慢地走到了一个名叫徐方的地方,最终来到了一座久未有人光顾的琴堂。这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哀思,也反映出常权生前可能与音乐或文学有着深厚的联系。
“远递无书悲契阔,老襟有泪怆生平。”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通过书信与故人交流的悲伤。由于距离遥远,加之于书信难以及时送达,这种隔绝感让诗人心中充满了哀愁。而“老襟有泪”则是对常权生前艰辛经历的一种同情和怀念,透露出诗人对朋友深厚的感情。
“郎君如玉闻先夭,谁护丹旌问去程。”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于年轻有为、如玉般珍贵的常权过早辞世的哀叹。诗中提及“丹旌”即帝王或高官所用的旗帜,这里用来象征常权生前的荣耀与地位。而“问去程”则是诗人在悲痛之余,询问常权离世之后灵魂将至何处的一种无奈和迷茫。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故人的深情怀念,表达了诗人对于逝者不幸短寿的哀悼,以及对友谊永恒不变的追思。
秋光凝翠岭,凉吹肃离宫。
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
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
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
堂堂太祖,渊弘其量。仁格宇宙,义风遐畅。
启土万里,志在翼亮。三分有二,周文是尚。
于穆武王,奕世载聪。钦明冲默,文思允恭。
武则不猛,化则时雍。庭有仪凤,郊有游龙。
启路千里,万国率从。荡清吴会,六合乃同。
百姓仰德,良史书功。超越三代,唐虞比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