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雾乍舒乍卷,空花是假是真。
昔曾有刮膜者,世岂无明眼人。
薄雾乍舒乍卷,空花是假是真。
昔曾有刮膜者,世岂无明眼人。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创作的《竹溪再和余亦再作(其四)》。从这几句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薄雾乍舒乍卷”一句,描绘了一层薄雾在空中飘忽、舒展又卷曲的情景。这样的描写既展示了诗人的细腻观察力,也营造出一种柔和迷离的氛围。
“空花是假是真”则是一种哲理性的追问,空花往往用来比喻虚幻不实之事物,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引发读者对于现实与梦想、真实与虚幻之间界限的思考。
“昔曾有刮膜者”一句,提到了古代医书中记载的一种治疗方法——刮骨疗伤。这里可能是用来比喻那些能够洞察世事真相的人。
最后,“世岂无明眼人”则是在问这个世界难道就没有能看透本质的智者吗?这样的提问,既反映了诗人的希望,也流露出一丝对现实的不满与怀疑。整体而言,这几句诗融合了自然美景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是一首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佳作。
独坐忽不怡,消摇步林幽。
禾黍来好风,平绿遍田畴。
步屧阡术穷,远望坟与丘。
道遇散发者,操瓢形则鸠。
白发卷菜色,鬼伯之所留。
哀哀向我哭,泪落双绠流。
本是良农子,有田绕屋头。
娶妇子有孙,牧豕兼买牛。
去岁蝗不仁,遗穗饱螣牟。
昔旱今苦潦,三年无一收。
既负县官租,三男毙累囚。
豪家严收责,鬻田半券酬。
妻死子孙尽,遗骸委道周。
含涕指墓田,饥鬼如啾啾。
道傍美田禾,昔所手锄耰。
听言长太息,反步怅归休。
入市过屠门,少年轰拍浮。
曳丝饱大嚼,骂坐醉盱讴。
却笑负耒蚩,朝夕寡良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