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忽不怡,消摇步林幽。
禾黍来好风,平绿遍田畴。
步屧阡术穷,远望坟与丘。
道遇散发者,操瓢形则鸠。
白发卷菜色,鬼伯之所留。
哀哀向我哭,泪落双绠流。
本是良农子,有田绕屋头。
娶妇子有孙,牧豕兼买牛。
去岁蝗不仁,遗穗饱螣牟。
昔旱今苦潦,三年无一收。
既负县官租,三男毙累囚。
豪家严收责,鬻田半券酬。
妻死子孙尽,遗骸委道周。
含涕指墓田,饥鬼如啾啾。
道傍美田禾,昔所手锄耰。
听言长太息,反步怅归休。
入市过屠门,少年轰拍浮。
曳丝饱大嚼,骂坐醉盱讴。
却笑负耒蚩,朝夕寡良谋。
独坐忽不怡,消摇步林幽。
禾黍来好风,平绿遍田畴。
步屧阡术穷,远望坟与丘。
道遇散发者,操瓢形则鸠。
白发卷菜色,鬼伯之所留。
哀哀向我哭,泪落双绠流。
本是良农子,有田绕屋头。
娶妇子有孙,牧豕兼买牛。
去岁蝗不仁,遗穗饱螣牟。
昔旱今苦潦,三年无一收。
既负县官租,三男毙累囚。
豪家严收责,鬻田半券酬。
妻死子孙尽,遗骸委道周。
含涕指墓田,饥鬼如啾啾。
道傍美田禾,昔所手锄耰。
听言长太息,反步怅归休。
入市过屠门,少年轰拍浮。
曳丝饱大嚼,骂坐醉盱讴。
却笑负耒蚩,朝夕寡良谋。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农民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生活困境时的悲惨遭遇。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民的辛酸生活,以及社会底层人物的无助与痛苦。
首句“独坐忽不怡,消摇步林幽”,描绘了主人公孤独地坐在幽静的树林中,内心充满了不安与忧郁。接着,“禾黍来好风,平绿遍田畴”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美好景象,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与无奈。
“步屧阡术穷,远望坟与丘”表现了主人公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目光远眺,看到了远处的坟墓与山丘,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以及对未来的忧虑。
“道遇散发者,操瓢形则鸠”描述了主人公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披头散发、手持瓢的流浪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白发卷菜色,鬼伯之所留”一句,通过描写流浪汉的外貌特征,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同时也反映了生活的艰辛。
“哀哀向我哭,泪落双绠流”描绘了流浪汉向主人公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泪水如泉水般涌出,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共鸣。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比,展现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巨大差距。一方面,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苦苦挣扎,生活陷入绝境;另一方面,市井中的年轻人却沉迷于享乐,无视他人的苦难。
“道傍美田禾,昔所手锄耰”表达了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困境的无奈。
“听言长太息,反步怅归休”表现了主人公在听到流浪汉的诉说后,内心充满了叹息与悲伤,最终选择离开,回到自己的世界。
“入市过屠门,少年轰拍浮”描绘了市井中的热闹场景,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平等与冷漠。
“曳丝饱大嚼,骂坐醉盱讴”描述了市井青年的放纵与享乐,讽刺了他们对他人苦难的漠视。
“却笑负耒蚩,朝夕寡良谋”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与对上层社会的批判,强调了社会公正与人道主义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揭示了明末清初社会的贫富差距、人性的冷漠以及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手法,展现了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光辉,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和人文关怀精神。
晴日登临好,春风各望家。
垂杨夹城路,客思逐杨花。
蔼蔼鼎门外,澄澄洛水湾。
堂皇临绿野,坐卧看青山。
位极却忘贵,功成欲爱闲。
官名司管籥,心术去机关。
禁苑凌晨出,园花及露攀。
池塘鱼拔刺,竹径鸟绵蛮。
志在安潇洒,尝经历险艰。
高情方造适,众意望徵还。
好客交珠履,华筵舞玉颜。
无因随贺燕,翔集画梁间。
耳闻战鼓带经锄,振发声名自里闾。
已是世间能赋客,更攻窗下绝编书。
朱门达者谁能识,绛帐书生尽不如。
幸遇天官旧丞相,知君无翼上空虚。
丞相新家伊水头,智囊心匠日增修。
化成池沼无痕迹,奔走清波不自由。
台上看山徐举酒,潭中见月慢回舟。
从来天下推尤物,合属人间第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