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徐无党归婺州》
《送徐无党归婺州》全文
宋 / 梅尧臣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吴蚕吐柔丝,越女织美纨。

机杼固已勤,刀尺诚独难。

裁缝失分寸,长短为损残。

尝闻仲山甫,能补帝衮完。

衮完民衣足,天下无苦寒。

徐从信都学,染剪宜弃冠。

彼实山甫徒,尔亦非綷剜。

东归道自胜,人谁故时看。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òngdǎngguīzhōu
sòng / méiyáochén

cánróuyuèzhīměiwán

zhùqíndāochǐchéngnán

cáifèngshīfēncùnchángduǎnwèisǔncán

chángwénzhòngshānnénggǔnwán

gǔnwánmíntiānxiàhán

cóngxìndōuxuérǎnjiǎnguān

shíshāněrfēicuìwān

dōngguīdàoshèngrénshuíshíkàn

注释
吴蚕:吴地的蚕。
越女:越地的女子。
机杼:织布机梭。
诚:确实。
裁缝:裁剪。
分寸:尺寸。
仲山甫: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衮完:礼服完整。
民衣足:百姓衣着充足。
苦寒:寒冷。
信都:地名,可能指学习的地方。
染剪:染色和剪裁。
彼实:他确实。
綷剜:精湛技艺。
东归:向东回归。
故时看:被过去的人审视。
翻译
吴地的蚕儿吐出细软的丝线,越地的女子编织精美的绸缎。
她们织布机梭忙碌不停,但裁剪和测量尺寸却尤为艰难。
裁缝一旦尺寸拿捏不准,衣物就会有长短不齐的缺陷。
我曾听说仲山甫擅长修补帝王的礼服使之完整。
礼服修复后,百姓衣着充足,世间再无寒冷之忧。
我曾跟随信都学习,深知染色和剪裁的重要性,应舍弃华丽的头冠。
他确实是仲山甫那样的能工巧匠,而你也不逊色于他们。
东归之路自有其美好,何必执着于过去的荣耀被人审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徐无党归婺州》,通过对吴地蚕丝和越女织造的描绘,寄寓了对友人徐无党精湛技艺的赞美以及对他回归乡土的期许。首句“吴蚕吐柔丝,越女织美纨”,以江南丝绸的精细入题,展现出地方特色和劳动之美。接着,“机杼固已勤,刀尺诚独难”赞扬了徐无党的纺织技艺,同时也暗示了这一行业的艰辛。

“裁缝失分寸,长短为损残”进一步强调了手工技艺的精确要求,而“尝闻仲山甫,能补帝衮完”则借用了古代贤臣仲山甫修补龙袍的故事,寓意徐无党也有类似的高超技艺,能够弥补衣物的不足,使百姓衣着充足,天下无寒。

“徐从信都学,染剪宜弃冠”表达了诗人希望徐无党放弃京城繁华,回归婺州,继续造福乡亲。最后两句“彼实山甫徒,尔亦非綷剜。东归道自胜,人谁故时看”,再次肯定徐无党的才能,并祝愿他在家乡也能如仲山甫般受到人们的尊敬。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送别友人,寓言性地赞美了手工艺人的技艺和贡献,也寄托了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作者介绍
梅尧臣

梅尧臣
朝代:宋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生辰:1002~1060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猜你喜欢

仲春朝日坛礼成纪事六韵

朝日东门外,春分阳德雍。

躬亲应戊岁,祭礼溯天宗。

在俎陈骍角,承筐奠赤琮。

元端服惟盛,大采意弥恭。

三献酌清齐,旋宫奏夹钟。

翘瞻坛壝焕,瑞拥旭光浓。

(0)

含峭居

筑砌喜临水,开窗雅纳山。

春秋恒翠逻,岚霭变孱颜。

意入宜吟眺,目谋省陟攀。

太冲有佳句,此是青葱间。

(0)

构虚轩

飞阁冠峰具四临,豁然而敞静而深。

天风忽送塔铃响,却讶何人理玉琴。

(0)

新春万寿山即景·其四

高下移栽五鬣松,郁葱佳气助山容。

岩枫涧柳迟颜色,祗觉森森翠益浓。

(0)

千尺雪题句

湣湣淑淑复湝湝,远带云林近绕阶。

松竹有声三友别,陶匏不奏八音谐。

秋风秋月常如是,江北江南底各侪。

小异支硎千尺者,襄阳抱宿托高怀。

(0)

植秀轩

伏中移竹罢,雨后到轩初。

清听入窗牖,疏观映砌除。

宁惟将俗远,兼可学心虚。

设以菁莪拟,育才亦起予。

(0)
诗词分类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诗人
薛昂夫 繁钦 杜充 曹仁虎 张潮 席豫 陆贽 卢熊 王琚 顾众 司马承祯 许稷 何焯 谢混 鸠罗摩什 可朋 金俊明 陈文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