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谢节母册四首·其四》
《题谢节母册四首·其四》全文
明 / 林熙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画荻虽然羡母欧,传经亦自有箕裘。

采风旦暮推鸣凤,慎尔明珠莫暗投。

(0)
鉴赏

这首诗通过“画荻”、“传经”、“采风”和“慎尔明珠莫暗投”的意象,展现了对母亲教诲的感激与传承文化的决心。首先,“画荻虽然羡母欧”,借用了欧阳修的母亲在沙地上教子读书的故事,表达了对母亲教育之恩的羡慕与敬仰。“传经亦自有箕裘”,则强调了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暗示着自己将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采风旦暮推鸣凤”,运用了采集民间歌谣以了解民情的传统,象征着诗人时刻关注社会,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如凤凰般鸣叫,传达出真挚的声音。“慎尔明珠莫暗投”,则是告诫自己要珍惜才华,避免在黑暗中迷失方向,寓意着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应保持自我,不被外界环境所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对母亲教诲的深深感激,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自己才华的珍视与自我警醒。

作者介绍

林熙春
朝代:明

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海阳龙溪宝陇村(今潮安庵埠)人。出生后父母相继亡故,家境中落,全凭嫂嫂抚养成人。但据志书所载,林熙春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后,授四川巴陵县令,不久即“以内艰归”。所谓“内艰”,即母丧(按,俗称父丧为外艰,母丧为内艰,统称丁忧,丁艰)。据此,乃母似应逝于他登第授官之后。当然,这也不排除林熙春视嫂为娘的可能。据称,林熙春为报答嫂恩,登第后还特为其嫂在屋旁挖塘放养乌耳鳗,抵今池塘尚在。
猜你喜欢

和申瑶翁咏物十四首·其十二游丝

微云淡日养花天,银缕高飞百丈牵。

欲度金针窥绣阁,更随红袖拂秋千。

香风送去缠花片,细雨徐沾著柳绵。

莫道轻盈不堪织,莺梭戛戛锦丛边。

(0)

文马碣

神皋苜蓿正萧萧,文相飞黄不可招。

腾雾夜过峰顶月,嘶风晓逐海门潮。

归心万里魂犹在,裹革千秋恨不消。

却怪龙须终莫挽,何劳疋练禁刍荛。

(0)

五惜·其三惜遇合

三惜曰:圣明在御,品物咸亨。龙兴虎啸,道与时行。

有崎岖之贱士,独壹郁以伤情。

其处身也寡营,其与物也无竞。

巽让得之前闻,淡约出于至性。

自言家傍南海,系溯安阳。五云曳采,北斗垂光。

倚旗峰之峍屼,引珠浦之微茫。

舞象之年,知名下邑,入洛之岁,偕计上方。

梅花岭畔白如霜,杨子江头映绿杨。

维舟建业看春色,走马新丰问帝乡。

闻道天朝招俊茂,棘院森沉严昼漏。

凌云杞梓并承斤,照日鹓鸾同入彀。

效太平而献策,拟大宝以扬箴。

将输负曝之缊,愿溉烹鱼之鬵。

燕台雄骏似云屯,蹇驽何堪重价论。

本期烧尾乘桃浪,岂知点额困龙门。

辞阊阖以蓬飘,溯河淮而旅泊。

题诗瓜步之亭,作赋荆溪之阁。

文酒盛以相从,宾朋欢其共谑。

弃九仞之成劳,希千秋之杰作。

雕霞镂雪逞新裁,笔底琼花次第开。

似从缑岭吹笙过,又向岷江濯锦回。

弹宝瑟以干齐,服章甫而适越。

虽工巧以何为,见趋舍之徒汨。

玉为釜兮珠为粮,金作楫兮银作航。

欲疗饥兮不可,思远涉兮何方。

豫五起而不中,管三战而皆北。

谅天运之多艰,亦人谋之近惑。

日已迈兮月亦驰,虚盛际兮空含悲。

求背城兮拾烬,顾然灰兮何时。

惧此生之泯没,故数过而长咨。

(0)

游南岳·其三

祝融何迢遥,迢遥抗华岱。

盘薄尽南荒,孤高出云外。

远眺极日出,近属穷江介。

窟宅多仙灵,简函发幽昧。

往者四五人,开云艺松桧。

久欲往从之,共释樊笼累。

斯人不我顾,此意谁与会。

买山事非达,专壑情则泰。

会当命轻鸿,乘云巢紫盖。

(0)

麦穗两歧诗

上帝降康年,来牟荷明赐。

仲夏朱明时,绿野望如茨。

玉节祥光摇,金枝黄云委。

一茎涵春芒,两歧表圣瑞。

问之何因尔,刺史张君诒。

德政格苍穹,宝穑遗民利。

讴歌彻渔阳,俯仰欢老稚。

一方庆和丰,普天沾乐事。

汉代旌循良,后世诵贤勚。

告尔百君子,景行为赤帜。

(0)

送别黄元质

所病耘人田,所患为人师。

畏此病与患,予维日孜孜。

正切杯棬慕,久废蓼莪诗。

之子来何所,乃自江之湄。

百舍固未歇,重趼亦不辞。

问子何所欲,为欲求先知。

我实无所知,多谢虚子来。

为我且安坐,粗粝姑随时。

朱明忽已迈,金风动凉飔。

怀居告别去,无以赠临岐。

飒飒送帆风,摇摇风中旗。

行矣幸自爱,何须问所之。

(0)
诗词分类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诗人
马少波 杜宣 萧红 俞平伯 黄兴 陈独秀 刘少奇 光绪 爱新觉罗·福临 蒋彝 诸葛亮 郦道元 杨於陵 陈封怀 杜濬 毕构 班超 杨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