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身世欲何之,转瞬光阴那肯迟。
忠孝与君当共勉,敬侯有墓路人知。
百年身世欲何之,转瞬光阴那肯迟。
忠孝与君当共勉,敬侯有墓路人知。
这首诗以深沉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感慨为基调,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道德责任以及社会认知的深刻思考。
“百年身世欲何之”,开篇即以“百年”这一生命的时间尺度,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同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人在世间究竟追求什么?“欲何之”三字,既是对未来的疑问,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转瞬光阴那肯迟”,紧承上句,强调时间的不可逆转和宝贵。这里的“那肯迟”不仅指时间的流逝不会因为人的意愿而减缓,更暗含了对珍惜时间、把握当下重要性的提醒。
“忠孝与君当共勉”,在对时间的感慨之后,诗人转向了对道德品质的探讨,提出“忠孝”作为人生追求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重视。“共勉”二字,表达了诗人希望与他人共同进步,共同承担起这些道德责任的愿望。
“敬侯有墓路人知”,最后两句则将视角转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通过描述墓地的存在,暗示了即使在世时可能默默无闻,但死后仍有人记得,以此反思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和影响。同时,这也蕴含着对后人铭记先贤、传承美德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时间、道德、社会认知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社会伦理的深切关怀。
吾归矣。
仙宫久离。
洞户无人管之。
专俟吾归。
欲要开金燧。
千万频修己。
言讫无忘之。
哩囉哩。
此去无由再至。
事冗难言,尔辈须能自会。
汝之言,还便是如吾意。
大抵方寸平平,无忧耳。
虽改易之。
愁何畏。
睹娇红细捻。
是西子、当日留心千叶。
西都竞栽接。
赏园林台榭,何妨日涉。
轻罗慢褶。
费多少、阳和调燮。
向晓来、露浥芳苞,一点醉红潮颊。
双靥。
姚黄国艳,魏紫天香,倚风羞怯。
云鬓试插。
引动狂蜂浪蝶。
况东君开宴,赏心乐事,莫惜献酬频叠。
看相将,红药翻阶,尚馀侍妾。
自己阳生,正是中虚,静极动时。
默地雷微震,冲开玉户,天心朗彻,放下帘帏。
真火冲融,灵泉复凑,不昧谷神何险危。
自然妙,若三川龙跃,九万鹏飞。
中中二土成圭。
意眷恋浓如母护儿。
这恍惚真容,不空不色,窈冥妙象,无识无知。
命住丹圆,全真体道,奋志精修休自迟。
收功了,把三才全理,一贯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