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风袅袅透纱幮,云母窗前月吐珠。
谁挟青娥踏歌去,隔花飘过绣罗襦。
香风袅袅透纱幮,云母窗前月吐珠。
谁挟青娥踏歌去,隔花飘过绣罗襦。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佳节的夜晚,灯火辉煌,月色如珠,香风轻拂,纱幮轻透,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元宵节独特的魅力。
“香风袅袅透纱幮”,首句便以“袅袅”二字形容香风的轻柔与缠绵,仿佛能穿透轻薄的纱幮,直接触及读者的心灵。这不仅描绘了元宵之夜的香气四溢,更暗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温馨与浪漫。
“云母窗前月吐珠”,次句则将月光比作“珠”,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明亮与纯净,如同云母窗前的明珠般闪耀。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美,也暗含了元宵节夜晚的神秘与静谧。
“谁挟青娥踏歌去,隔花飘过绣罗襦”,最后两句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画面:有人在花丛中轻盈地踏歌而行,歌声穿过花叶,飘过绣制的短衣。这里,“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而“绣罗襦”则是精致的衣物,象征着节日的盛装。这一场景充满了活力与美感,展现了元宵节人们欢聚一堂、尽情享受节日欢乐的气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成功捕捉了元宵节夜晚的独特韵味,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灯火辉煌的夜晚之中,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美好。
琼树挂初日,珠箔卷清霜。
夜来溪上微雨,佳节过重阳。
共庆当年此际,曾见天麟协梦,华阀挂蓬桑。
人作鲁侯祝,俾尔寿而臧。保疲瘵,旌德善,致吉祥。
会看报政,朝夕芝检趣徵黄。
不藉灵丹九转,不用蟠桃三窃,源远自流长。
愿借沧溟富,斟酌荐瑶觞。
隔宿不问道,此语幼所闻。
汨没尘土中,岁晚方得君。
学道戒怠惰,成功在精勤。
勤哉勤道者,取名不徒云。
别来十二秋,东游遍温鄞。
持咒动至暮,坐禅常达昕。
寸阴古所惜,君今惜馀分。
兢兢穷昼夜,直欲忘斋薰。
轩昂冲天鹤,那容混鸡群。
我老懒成癖,见君但欢欣。
茅斋无一物,坐对柏子焚。
忽然舍我去,翩若风中云。
白雪嫌春晚,纵横布玉霙。
柳花随处发,瑶砌逐门成。
旌别寒松茂,摧残冻芋萌。
飘飖无限思,料峭有馀清。
舞袂朝犹湿,吟窗夜自明。
色疑侵两鬓,光欲眩双睛。
曭晃干林晓,潺湲万壑晴。
江梅含故态,山鸟弄新声。
雅与诗情惬,应怜病骨轻。
浇肠一杯酒,风力斗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