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宿不问道,此语幼所闻。
汨没尘土中,岁晚方得君。
学道戒怠惰,成功在精勤。
勤哉勤道者,取名不徒云。
别来十二秋,东游遍温鄞。
持咒动至暮,坐禅常达昕。
寸阴古所惜,君今惜馀分。
兢兢穷昼夜,直欲忘斋薰。
轩昂冲天鹤,那容混鸡群。
我老懒成癖,见君但欢欣。
茅斋无一物,坐对柏子焚。
忽然舍我去,翩若风中云。
隔宿不问道,此语幼所闻。
汨没尘土中,岁晚方得君。
学道戒怠惰,成功在精勤。
勤哉勤道者,取名不徒云。
别来十二秋,东游遍温鄞。
持咒动至暮,坐禅常达昕。
寸阴古所惜,君今惜馀分。
兢兢穷昼夜,直欲忘斋薰。
轩昂冲天鹤,那容混鸡群。
我老懒成癖,见君但欢欣。
茅斋无一物,坐对柏子焚。
忽然舍我去,翩若风中云。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之道的《赠浮屠勤上人》。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对佛学修行者的尊敬和自我反省的诗。开篇“隔宿不问道,此语幼所闻”表明作者从小就听闻过关于道法的教诲,但却未能深入其中。这两句设置了全诗的基调,既有对佛道修行者的敬仰,也有对自己未能早日投身于此的自责。
“汨没尘土中,岁晚方得君”则是说作者在尘世的纷扰中迷失了方向,直到年事已高才遇见这位勤修佛道的上人。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个人修行不足的感慨。
接下来的“学道戒怠惰,成功在精勤。勤哉勤道者,取名不徒云”是对佛道修行者的赞美,强调了学习佛法必须戒除懒惰,成功来自于不断的精进和勤奋。这两句是全诗思想的核心所在。
“别来十二秋,东游遍温鄞。持咒动至暮,坐禅常达昕”则描绘了上人修行佛道的情景,上人的十二年时间里,不断地进行着禅定和咒语的修炼,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钦佩。
“寸阴古所惜,君今惜馀分”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珍视,认为任何一分一秒都不应浪费,而上人则更是如此,珍惜每一个修行的机会。
“兢兢穷昼夜,直欲忘斋薰。轩昂冲天鹤,那容混鸡群”这里作者用了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佛道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上人高洁脱俗的精神状态的赞叹。
“我老懒成癖,见君但欢欣。茅斋无一物,坐对柏子焚”则是说作者虽然年迈且懒惰已成习性,但在见到上人的修行后,却感到十分高兴。在茅庐中没有任何东西,只有坐在那里看着柏树的烟火。
最后,“忽然舍我去,翩若风中云”则是表达了上人突然离去的场景,以及作者对其超脱尘世、自由自在状态的赞美。
这首诗通过对佛道修行者的赞美,反映出作者自身对于佛学修行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丝自我反省的意味,是一篇融合了敬仰与自责的佳作。
愁向清辉说。暗将离、冰纨却扇,香罗替葛。
不觉凉飔吹茉莉,回首纱橱似雪。
得几度、为君簪发。
行矣天边风露冷,汉时关、偏隔秦时月。
幽思重,写瑶瑟。情知又是经年别。
转难忘、凭肩密誓,长生钿合。
此意双星应鉴取,好耐寒侵肌骨。
恩不甚、怕成轻觉。
来日征帆休便挂,听残更、软语镕心铁。
银汉影,夜分裂。
几多情、春归莫诉。下阶亲剪红药。
短檠孤影愁相对,教伴绮窗斟酌。花睡着。
护一点、檀心不受东风谑。明朝梳掠。
看镜里芳姿,阿谁较胜,传语问青雀。
琼肌削,似比柔枝更弱。半开仍锁银錀。
绛绡曾挹经年泪,和露封来灼灼。休忘却。
休忘却、年时茅屋空山约。从教零落。
待粉蕊全删,宝华同证,此意尽商略。
又盼到、冬深不见,故人消息。
况当雪后,几枝寒梅,绿萼如滴。
对暗香疏影思佳客。
细思量、两地相思,怕梦里、行踪无准,各自都成悲戚。
无极。
九回柔肠,十分幽怨,几度写付宫阕,鸿雁空延伫,虽暂成小别,也劳心力。
回首当初,在众香国里花同惜。
恁无端、寒来暑往,天天使人疏隔。
知何时、共剪西窗烛,万千言与语,叨叨向说。
却还愁,说不尽、从前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