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水分南北,皇都转漕资。
酌中河性顺,利后圣谟垂。
已是阅三度,无能赞一辞。
守成吾所勉,靡不讵惟斯。
汶水分南北,皇都转漕资。
酌中河性顺,利后圣谟垂。
已是阅三度,无能赞一辞。
守成吾所勉,靡不讵惟斯。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阅中河》。诗中描绘了汶水作为南北分界,对于皇都转运的重要性。诗人以“中河”为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国家治理相结合,表达了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和对先王智慧的颂扬。
首句“汶水分南北”,简洁明了地勾勒出汶水作为地理分界的形象,既点明了地理位置,也暗示了其在连接南北、促进交流中的关键作用。接下来,“皇都转漕资”进一步阐述了汶水在物资运输、经济流通方面的重要价值,体现了古代水利工程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酌中河性顺,利后圣谟垂”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中河的特性与先王的治国理念相联系,强调了自然规律与人为智慧的和谐统一,以及这种统一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通过“性顺”二字,既赞美了中河的自然属性,又暗含了顺应天道、遵循自然法则的治国之道。
“已是阅三度,无能赞一辞”则表达了诗人对中河多次见证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面对如此宏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时的谦逊与无力感,反映出诗人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心。
最后,“守成吾所勉,靡不讵惟斯”表明了诗人对于维护现有成就的坚持与努力,同时强调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坚守原则,不违背根本。这不仅是对自身职责的承诺,也是对后世的警醒,希望人们能够继承并发扬先人的智慧与美德。
整首诗通过对中河这一自然景观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对国家治理、历史传承和个人责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
心期在何处,十载念存存。
不住五溪流,超然无相前。
无相夫何如,有物为之先。
举手见九华,回头看逝川。
梦中此何景,与我同自然。
前朝谁地主,高人王季文。
昔为讲席地,今化梵林禅。
天道有往复,邪正互相沿。
闻虞并骢马,指顾来开山。
徘徊两书院,仍结心期缘。
黄堂有贤主,吴江诸席珍。
双峰子柯子,同洗金沙泉。
一洗心体真,再洗天地新。
何以天地新,熙穆如初春。
作诗矢心期,他时看浴云。
盘古未分判,乾坤尚鸿濛。
一锡天地辟,再锡民物丰。
三锡人文朗,圣人出弥缝。
乃闻大圣先,三命滋益恭。
佝偻走循墙,铭鼎垂无穷。
莪峰新安秀,簪笏夙显庸。
四方迈宣力,帝锡三褒功。
玺书复叠降,纶綍何殷隆。
父老行叹息,信哉仁者荣。
将以铭肺腑,肺腑难为工。
将以书诸绅,绅亦有违从。
不如志诸册,置座胜鼎钟。
匪以誇稽古,维表事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