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感愤》
《感愤》全文
明 / 张家玉   形式: 七言律诗

积弊和戎久已知,不图大木竟难支。

昆仑漫忆三通鼓,淝水难同一局棋。

今古无穷终是幻,死生有尽亦何悲。

夷齐去后无知己,欲上西山继采薇。

(0)
鉴赏

这首诗《感愤》由明代诗人张家玉所作,通过深沉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联“积弊和戎久已知,不图大木竟难支”开篇即揭示了历史上的积弊与和戎政策的长期存在,但未曾料到的是,即使如大树般的支撑力量也难以抵挡历史的洪流。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历史的变革比作不可阻挡的洪流,形象地描绘出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性。

颔联“昆仑漫忆三通鼓,淝水难同一局棋”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昆仑山的传说中,三通鼓象征着和平与希望,而淝水之战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诗人在这里将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历史事件并置,表达了对历史中和平与战争、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同时,“漫忆”与“难同”形成对比,强调了历史进程中的无奈与遗憾。

颈联“今古无穷终是幻,死生有尽亦何悲”则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了时间与生命的本质。诗人认为,无论是古今还是生死,都只是宇宙间短暂的幻象,因此不应过分悲伤。这种超脱于生死之上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

尾联“夷齐去后无知己,欲上西山继采薇”引用了伯夷、叔齐两位古代隐士的故事,他们因不满周武王伐纣而隐居,最终选择了自食其力,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独立的人格。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在现代社会中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能像古代的隐士一样,独自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同时,“欲上西山继采薇”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像古代隐士那样,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归宿。

综上所述,《感愤》一诗通过对历史、生命、友情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作者介绍

张家玉
朝代:明

张家玉(1615-1647),字元子,号芷园。广东东莞人。明末清初“岭南三忠”之一。
猜你喜欢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其四黄帝

帝生神灵,卓冠首出。爰制器用,爰造律历。

天地万物,范围曲成。混沌既分,渐登文明。

(0)

观鸬鹚捕鱼二首·其一

画舫开筵酒共传,鸬鹚出水得鱼鲜。

莫教鼓吹惊飞去,立在滩头不上船。

(0)

都下寄友人五首·其四

东溪溪上树交加,潇洒茅堂傍竹斜。

何日归来频过子,共尝春笋摘枇杷。

(0)

寻春

莫怪寻春意欲颠,水边林下辄留连。

等閒别却东风去,欲识东风又隔年。

(0)

和沈凤峰閒居述怀四首·其四

散适田园不系身,乾坤无已一陈人。

愁逢秋晚愁偏剧,爱到孙曾爱转亲。

北斗太山还夙仰,清风明月是佳宾。

幽居养得心恬静,不着人间半点尘。

(0)

再叠二首·其一

来玉亭边冠盖集,五云深处御筵开。

式从星履陪高会,快睹奎光烛上台。

凤敕重宣颁异数,麟袍新赐称春裁。

试披简册论遭际,再咏明良仰盛哉。

(0)
诗词分类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诗人
孟昶 刘辩 黄爵滋 何基 王诜 张旭 曾布 黎士弘 刘仁本 陈洪绶 马致远 李朴 张仲素 高其倬 柳恽 聂夷中 胡安国 翁森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