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他乡别,干戈远道心。
倘过杨子渡,约略较愁深。
骨肉他乡别,干戈远道心。
倘过杨子渡,约略较愁深。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送内弟魏生还里(其二)》中的片段。通过“骨肉他乡别,干戈远道心”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离别的深切哀愁和对战乱中亲人安全的担忧。诗句中“骨肉”一词,生动地描绘了亲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他乡别”则点明了离别的地点,暗示了分离的不易与痛苦。而“干戈远道心”,则进一步揭示了在战乱年代,亲人之间的牵挂与担忧,即使相隔遥远,那份思念之情也如同战火般炽烈。
“倘过杨子渡,约略较愁深。”这两句则设想了如果亲人经过杨子渡时的情景,诗人预感那将是一种更加沉重的忧愁。杨子渡作为一个特定地点,被赋予了更深的情感色彩,成为了诗人寄托思念与忧虑的象征。整段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场景设置,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挂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普遍的离散与不安。
雷霆蛰神威,妖蜃跃海滨。
将军战败死,玉帐空无人。
腥涎之所被,蛭螾皆蛇鳞。
天弧不张弦,民情曷由申。
县讲亦令典,奉行在明仁。
谁令奸宄徒,并缘逞顽嚚。
俄然齿发躯,化作豺狼身。
剽金既无畏,况复枉平民。
壮哉柯夫子,义气冲九旻。
曳裾公府门,抗论回星辰。
坐令霜雪间,朽骨生阳春。
晲视夸毗儿,精魂散飞尘。
我忽耳闻之,肝胆张轮囷。
安得似卿辈,落落千百人。
出应休明时,翊赞皋陶臣。
旌别鸾与枭,再使权衡均。
上天意茫茫,感叹空悲辛!
山泽春明丽,林树郁峭茜。
游步何从起,涉涧行屡转。
幽泉响层曲,蔓草绵芳甸。
在岸心已遂,经丘始回面。
岩崖骤谁创,岚岭遥自荐。
苍梧凝阴吹,彤霞散晴电。
庵蔼蒙笼间,一水光练练。
沉沉潭洞古,潜龙不复见。
观颐委物育,解作凝神变。
临深备戒慎,登高欲瞑眩。
游目信虚无,探已有常恋。
灵芝事暧昧,采薇庶游衍。
行已东郊归,祈年急视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