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璞乃取刖,求封而得黥。
进退当以道,自售胡尔轻。
堪嗟贱良贵,甘作狼藉人。
寄语张季鹰,见几已近神。
献璞乃取刖,求封而得黥。
进退当以道,自售胡尔轻。
堪嗟贱良贵,甘作狼藉人。
寄语张季鹰,见几已近神。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比喻,表达了对人生选择与价值追求的深刻思考。首先,诗中以“献璞乃取刖,求封而得黥”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及其带来的后果。献出珍贵的璞玉却因此遭受了断足之刑,寻求高位却最终遭受了黥面之苦。这两句诗通过反常的比喻,警示人们在追求利益时要谨慎行事,避免因小失大。
接着,“进退当以道,自售胡尔轻”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道德与智慧在人生决策中的重要性。在面对进退两难的选择时,应当遵循正确的道路,而非仅仅为了个人利益而轻率行事。这里“自售”一词,意指自我推销或自我展示,提醒人们在追求名利时应保持谦逊和理智,避免过于轻率地牺牲原则。
“堪嗟贱良贵,甘作狼藉人”两句则表达了对社会上一些人价值观扭曲的感慨。有些人宁愿放弃高尚的品质,甘愿成为道德败坏之人,这种现象令人惋惜。诗人通过“狼藉人”这一形象化的描述,批评了那些为了一己私欲而放弃人格尊严的行为。
最后,“寄语张季鹰,见几已近神”一句引用了晋代名士张翰(字季鹰)的故事,他因“见几”(即洞察先机)而辞官归隐,被视为明智之举。诗人借此向读者传达了及时洞察事物本质、适时抽身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种接近于圣贤境界的能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和生活哲理的巧妙融合,探讨了人在面对诱惑与选择时应有的态度和智慧,以及对道德与价值的坚守。
忽逢便翼寄新章,不惜明珠满斛量。
姑孰万家花映竹,丹湖千顷月和霜。
结庐已许陪吟社,衣锦应须返故乡。
底事却言归未得,梦魂犹欲泛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