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机历掌,同道方知,格外称提。
徒劳陷啄,句中有句。埋没已灵,句中无句。
藏身北斗,拈灯笼向佛殿里。
即且置将三门来,灯笼上又作么生。
自是觑不见,刚道有遮护。
清机历掌,同道方知,格外称提。
徒劳陷啄,句中有句。埋没已灵,句中无句。
藏身北斗,拈灯笼向佛殿里。
即且置将三门来,灯笼上又作么生。
自是觑不见,刚道有遮护。
这首诗出自宋代禅宗诗人释本才的《偈十二首》之五,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旨在传达深刻的哲理和修行的智慧。
“清机历掌,同道方知”,开篇以“清机”比喻内心的清明与纯净,只有同道之人方能理解这种境界。“格外称提”,强调了这种境界的特殊性和超越性,需要特别的推崇和重视。
“徒劳陷啄,句中有句”,这里使用了双关语,“句中有句”既指语言中的深意,也暗示了修行过程中对文字的深入理解与体悟。通过“徒劳陷啄”的形象,表达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与挑战。
“埋没已灵,句中无句”,进一步探讨了语言与真理的关系。这里的“已灵”意味着内在的觉醒与智慧,而“句中无句”则强调了语言的局限性,真正的智慧无法完全被语言所表达。
“藏身北斗,拈灯笼向佛殿里”,运用了北斗星和灯笼的比喻,北斗星象征着指引方向的智慧,灯笼则代表了光明与指引。这一句表达了在修行的道路上,需要借助智慧的光芒(如佛法)来照亮前行的道路。
“即且置将三门来,灯笼上又作么生”,这里的“三门”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意为解脱的三个途径。这一句提出了一个疑问,即在已经借助智慧之光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深化修行,达到更高的境界。
“自是觑不见,刚道有遮护”,最后两句表达了即使在修行的道路上有所领悟,也可能因为自我认知的局限而看不到更深层次的真理,但同时也有佛法作为遮护,给予指导和保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深刻地探讨了修行过程中的种种体验和挑战,以及如何在语言与真理之间寻找平衡,最终达到心灵的觉醒与智慧的提升。
山水相和碧色鲜,中间飞阁插云端。
水声喷薄如孤泻,山势巉岩复对盘。
吟恐昔人精魄笑,到疑盛夏骨毛寒。
流觞已往双鱼在,怀古探奇两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