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岁读诗书,齿斤齿斤恣诋訾。
续经颇怪文中子,论易颇轻王辅嗣。
两人死时犹少年,著述煌煌已如是。
男儿一事无成身已老,试问何者可人意。
古之人,勿轻议。
少岁读诗书,齿斤齿斤恣诋訾。
续经颇怪文中子,论易颇轻王辅嗣。
两人死时犹少年,著述煌煌已如是。
男儿一事无成身已老,试问何者可人意。
古之人,勿轻议。
这首清代诗人王士元的《读史杂咏十首(其四)》以个人早年读书的经历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古人学识与成就的敬佩以及对自身蹉跎岁月的感慨。首句“少岁读诗书”描绘了年轻时勤奋好学的形象,然而接下来的“齿斤齿斤恣诋訾”则暗示了年轻时可能过于自以为是,轻易批评前人的学问。
诗人提到“续经颇怪文中子,论易颇轻王辅嗣”,这里的“文中子”和“王辅嗣”分别指的是唐代学者韩愈和王弼,他们都是儒家和道家经典的权威。诗人批评自己年轻时对他们的见解过于轻率,显示出谦逊和自我反省的态度。
“两人死时犹少年,著述煌煌已如是”进一步强调了古人即使在青少年时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而自己“男儿一事无成身已老”,对比之下,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和功业无成的无奈。
最后两句“试问何者可人意。古之人,勿轻议”则是诗人对后世的告诫,提醒人们不要轻易评价他人,尤其是古人,应该以谦卑的态度去学习和理解他们的智慧。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既有个人的反思,也有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素养和人生哲思。
蝶粉黏花菂,桐泪沾帘额。罗衣浑不整、难消息。
屏风数尺,疑有云山隔。凭著青鸾翼。
月影通廊,那回相见加密。好天良夕,一别真轻掷。
但有金缕枕、馀香迹。碧云何际,照那人颜色。
无语深相忆。得来时,有个梦儿成匹。
上清沦谪,莽乾坤、赢得二分明月。
几度客星淮海畔,寂寞江都相业。
铁骨冰心,忠魂寄托,梅岭今萧瑟。
蕃釐观在,天人一例香歇。
午瓯清茗寒泉,何须浊酒,翠袖襟尘泼。
六代江山趋眼底,全胜淮东揽得。
烟雨楼台,风流人物,几换红羊劫。
御题留处,南朝旧恨休说。
乌篷梦湿江南雨,灯花为君吟瘦。
别绪几多长,问丝丝烟柳。平桥西巷口。
忆曾共、凭阑携袖。短鬓霜欺,尺波春谢,故乡回首。
琴鹤喜移家,轩窗静、双桐翠阴依旧。
履迹逐年深,想苔痕青厚。园梅香在手。
又寒夜、怀人时候。雁行远、勃海风高,盼素书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