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篷梦湿江南雨,灯花为君吟瘦。
别绪几多长,问丝丝烟柳。平桥西巷口。
忆曾共、凭阑携袖。短鬓霜欺,尺波春谢,故乡回首。
琴鹤喜移家,轩窗静、双桐翠阴依旧。
履迹逐年深,想苔痕青厚。园梅香在手。
又寒夜、怀人时候。雁行远、勃海风高,盼素书来否。
乌篷梦湿江南雨,灯花为君吟瘦。
别绪几多长,问丝丝烟柳。平桥西巷口。
忆曾共、凭阑携袖。短鬓霜欺,尺波春谢,故乡回首。
琴鹤喜移家,轩窗静、双桐翠阴依旧。
履迹逐年深,想苔痕青厚。园梅香在手。
又寒夜、怀人时候。雁行远、勃海风高,盼素书来否。
这首《徵招》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俞陛云所作,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江南雨季的湿润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期待。
“乌篷梦湿江南雨”,开篇即以江南特有的乌篷船与绵绵细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灯花为君吟瘦”一句,通过灯花的形态变化,象征着诗人因思念而日渐消瘦的心境,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情感的深度。
“别绪几多长,问丝丝烟柳”,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愁绪,将别离的痛苦与烟柳的细丝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意境。诗人通过询问烟柳,似乎在寻求对离别之痛的解答,但这种解答往往只能在心中寻找。
“平桥西巷口,忆曾共、凭阑携袖”,回忆起与友人在平桥西巷口的相聚时光,两人曾一同倚栏携手,那份温馨与亲密仿佛就在眼前。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美好的记忆只能在回忆中寻觅,增添了诗中的哀愁。
“短鬓霜欺,尺波春谢,故乡回首”,岁月的流逝如同霜雪欺凌短鬓,春水渐退,故乡的景致在回忆中逐渐模糊。这一系列的比喻,不仅描绘了时间的无情,也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留恋。
“琴鹤喜移家,轩窗静、双桐翠阴依旧”,尽管生活发生了变化,但诗人内心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琴声鹤鸣,轩窗外的双桐依然绿意盎然,这既是现实的写照,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片净土。
“履迹逐年深,想苔痕青厚”,随着岁月的积累,足迹越来越深,苔痕也愈发浓密。这一景象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是对友情深厚、记忆深刻的肯定。
“园梅香在手,又寒夜、怀人时候”,在寒冷的夜晚,诗人手中握着园中梅花的香气,思绪万千,再次陷入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中。梅花的香气成为连接彼此情感的纽带,即使相隔千里,这份情感依然能够跨越时空。
“雁行远、勃海风高,盼素书来否”,最后,诗人遥望北方,想象着大雁南飞的场景,期待着远方友人的书信传来。勃海风高,象征着旅途的遥远与艰辛,但诗人的心却始终向着友人,期盼着那一份来自远方的温暖与慰藉。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充满思念与期待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
昨夜狂雷怒,鞭起卞山龙。
怪见朝来急雨,万木偃颠风。
试看潭头落涧,一片练波飞出,河汉与天通。
向晚余霏落,巾已垫林宗。
向高岩,凭曲槛,抚孤松。
为雕好句,快倾桑落玉壶空。
借问庐山三峡,与此飞流溅沫,今日定谁雄。
乞与丹青手,写入紫微宫。
风卷暮云尽,镜净一天秋。
试把鹅黄新酒,细酌散闲愁。
西望群山千叠,眇眇飞鸿没处,爽气与俱浮。
且尽尊中绿,不用叹淹留。
对西风,歌妙曲,意绸缪。
万顷烟云奇变,所得过封侯。
何事苦萦名利,便合绿蓑青笠,投绂早归休。
他日君寻我,小艇钓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