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真善救世,守夜看仙经。
俾我外持内,当兹申配庚。
斋心已恬愉,澡身自澄明。
沈沈帘帏下,霭霭灯烛清。
四支动用息,一室虚白生。
收视忘趋舍,叩齿集神灵。
伊予嗜欲寡,居常痾恙轻。
三尸既伏窜,九藏乃和平。
无令耳目胜,则使性命倾。
窅然深夜中,若与元气并。
释宗称定慧,儒师著诚明。
派分示三教,理诣无二名。
吉祥能止止,委顺则生生。
视履苟无咎,天祐期永贞。
应物智不劳,虚中理自冥。
岂资金丹术,即此驻颓龄。
洞真善救世,守夜看仙经。
俾我外持内,当兹申配庚。
斋心已恬愉,澡身自澄明。
沈沈帘帏下,霭霭灯烛清。
四支动用息,一室虚白生。
收视忘趋舍,叩齿集神灵。
伊予嗜欲寡,居常痾恙轻。
三尸既伏窜,九藏乃和平。
无令耳目胜,则使性命倾。
窅然深夜中,若与元气并。
释宗称定慧,儒师著诚明。
派分示三教,理诣无二名。
吉祥能止止,委顺则生生。
视履苟无咎,天祐期永贞。
应物智不劳,虚中理自冥。
岂资金丹术,即此驻颓龄。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夜间修炼的静谧场景。"洞真善救世,守夜看仙经"表明道士在深夜里研读仙经,以求得长生不老之道。"俾我外持内,当兹申配庚"则展示了道士内心的修为与外界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
接下来的"斋心已恬愉,澡身自澄明"描绘了道士通过斋戒清洁身心后所获得的心灵平静与身体的纯净。"沈沈帘帏下,霭霭灯烛清"则是对室内环境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幽深宁静的氛围。
"四支动用息,一室虚白生"表达了道士在修炼中达到身心合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收视忘趋舍,叩齿集神灵"则是对道士在静坐中凝神聚气的描绘。
"伊予嗜欲寡,居常痾恙轻"表明道士通过修炼减少了世间的贪欲,而身体也因此变得更加健康。"三尸既伏窜,九藏乃和平"则是对内丹术语境界的描绘,意指五脏六腑调和,身心得以安宁。
诗人通过"无令耳目胜,则使性命倾"警示修炼者不可过度追求外在感官的享受,以免内心失去平衡。"窅然深夜中,若与元气并"则是道士在深夜里与宇宙之气融为一体的境界。
后续"释宗称定慧,儒师著诚明"表达了诗人对佛教、道教以及儒家修养方法的认同和尊重。"派分示三教,理诣无二名"则是对不同宗教哲学之间共通之处的探讨。
"吉祥能止止,委顺则生生"与"视履苟无咎,天祐期永贞"表达了诗人对于平和、顺应自然法则的修养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状态的期待和信念。"应物智不劳,虚中理自冥"则是对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哲学的体现。
最后"岂资金丹术,即此驻颓龄"表达了诗人通过修炼内丹之术,以期达到长生不老的愿望。这一句也揭示了整首诗的主题——追求生命的永恒与精神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