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出檀衣赞二首·其一》
《出檀衣赞二首·其一》全文
宋 / 释德洪   形式: 赞

古佛身上衣,佛佛相付授。

慈母爱儿心,针针自成就。

是故吾双峰,自少至白首。

护惜如镜奁,一尘不敢受。

何以出檀名,此时无别虑。

如持油钵行,如蹑独木渡。

永怀毗尼藏,一旦成万古。

纷纷五群众,来观亦顶礼。

平时放逸心,化作额间泚。

将见衣匣前,泚流似江水。

咨尔淮山神,守护当奉职。

无使尘涴侵,无使云润湿。

谛观不敢瞬,心折三叹息。

(0)
鉴赏

这首诗以“出檀衣”为题,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佛法传承与修行者精神境界的深刻思考。诗中将“古佛身上衣”比作佛法的传承,强调了佛法从一代传到另一代的过程,如同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一样,充满了深情与细致。诗人以此表达对佛法传承的尊重与珍视。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从年轻到年老,始终像守护镜子的奁盒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佛法,不让任何尘埃玷污。这不仅体现了对佛法的虔诚之心,也暗示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佛法的不懈守护。

“何以出檀名,此时无别虑。”这一句则进一步解释了“出檀衣”的意义,即通过这件衣服的制作和使用,可以体现修行者的纯净心性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而无需额外的考虑或顾虑。

后半部分,诗人以“如持油钵行,如蹑独木渡”描绘了修行者在佛法道路上的艰难与坚定,比喻他们如同手持油钵前行,小心翼翼,又如同踏过独木桥,步步为营。这形象地展现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谨慎与执着。

“永怀毗尼藏,一旦成万古。”这句话强调了佛法的永恒价值,即使在短暂的一生中,修行者也能通过遵循佛法的教义,留下深远的影响,成为万古流传的典范。

最后,诗人描绘了众多信徒前来观瞻的情景,他们的内心因佛法的启迪而发生转变,从最初的放逸变为恭敬与敬畏。这反映了佛法对人心的深刻触动和转化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出檀衣”的赞美,不仅颂扬了佛法的神圣与伟大,也表达了对修行者精神境界的崇敬,以及佛法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影响中的重要性。

作者介绍

释德洪
朝代:宋   生辰:1089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猜你喜欢

常州郡斋六首·其一

近来无事学撄宁,聊得斋居养性灵。

卧著麻衣穿草履,谁知参鲁解忘形。

(0)

谢汪汝平送酒

尘土侵陵老瓦盆,胸中磊块与谁论。

閒披黄卷欲攲枕,忽有白衣来扣门。

和气醺人红绿眩,浓香破鼻典刑存。

倒罍彻底清如水,不比春江带雨浑。

(0)

疏梅

发兴江头路,相将月下台。

冲行逢缟袂,迫视得疏梅。

木偶当三嗅,石肠应九回。

钟情唯我辈,欲去更徘徊。

(0)

观曹寿卿上舍诗轴题其后·其一

君诗字字敌双南,直把骊珠取次探。

李杜盟寒谁共主,曹刘机浅不须参。

囊中句好缘多爱,天外心归计饱谙。

读罢长编知隽永,自然齿颊带馀甘。

(0)

乙巳邵武建宁夜坐书呈诸公·其九

长沙太傅便叹息,华州司功辄发狂。

持此身心上天去,更无可答万夫望。

(0)

次答姚考成留别

别后相逢各问年,依然绿发对华颠。

閒云独占半间住,伴客那无一榻眠。

酒为愁多全欠力,诗因料少未成联。

却怜壁上留题句,时有閒情到月边。

(0)
诗词分类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诗人
丁宝臣 黄宽 储大文 梁鸿 李璮 怀素 黄颇 戴敦元 刘旦 马文升 奚贾 淮上女 杨适 周兴嗣 顾鼎臣 项圣谟 上官均 李遵勖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