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感秋·其十七》
《感秋·其十七》全文
明 / 林鸿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圣人处忧患,微言在明夷。

世人昧独处,悔吝相与期。

君看文毛豹,隐雾南山陲。

寄言狂驰子,曷用此道推。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鸿的《感秋》系列之一,通过对比圣人的智慧与世人的迷惑,探讨了独处与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首句“圣人处忧患,微言在明夷”以圣人为引,指出圣人在面对忧患时,能从细微的话语中获得智慧。这里的“明夷”出自《易经》,象征光明被遮蔽,暗喻在困境中寻找真理。这句诗暗示了圣人能够在逆境中发现真谛,而这种智慧往往隐藏在看似平凡的话语之中。

接下来,“世人昧独处,悔吝相与期”则揭示了普通人在面对生活时的普遍困惑。他们未能理解独处的价值,常常在后悔和遗憾中度过时光。这里强调了独处对于个人成长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人未能充分利用这一机会的惋惜。

“君看文毛豹,隐雾南山陲”通过比喻,将文毛豹隐匿于南山之雾中的形象与前文形成呼应。文毛豹的隐匿象征着智慧和力量的潜在状态,只有那些能够洞察并欣赏这种状态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这句诗鼓励读者像文毛豹一样,学会在隐秘之处寻找力量和智慧,而不是盲目追求表面的显赫。

最后,“寄言狂驰子,曷用此道推”是对那些追求速度和外在成就的人的告诫。它提醒人们,真正的智慧和力量往往不在于外在的表现,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真理的追求。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呼吁人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视内在的成长和自我反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圣人与世人的不同态度,强调了独处、自我反省以及内在成长的重要性。它鼓励读者在忙碌和喧嚣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去探索和领悟生活的真谛。

作者介绍

林鸿
朝代:明

林鸿,明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在世。字子羽,福建福清县城宏(横)街人。洪武初年,以《龙池春晓》和《孤雁》两诗得到明太祖赏识,荐授将乐训导,洪武七年(1374年)拜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善作诗,诗法盛唐,为“闽中十才子”之首。诗法盛唐,书临晋帖,殆逼真矣,惜惟得其貌。《福清县志·人物志》记载:“……先朝遗老如吴海、陈亮辈皆极推许。
猜你喜欢

踏云行·七十年光

七十年光,五千二万。
堤防不测无常限。
假躯抛下落黄泉,平生应变时间赞。
顿觉灵峰,真超彼岸。
蜕形归去升云汉。
天元过了去无来,踏莎

(0)

踏云行·圣道难逢

圣道难逢,真修易遇。
自然之理明今古。
死生贩骨几千遭,这番了了无来去。
蓬岛仙乡,亘灵无苦。
朝元路上高真许。
松枯海变永常存,他年

(0)

踏云行·到处为家

到处为家,鹑居无恋。
要行便去云游转。
阴阳之外物难拘,长安咫尺真非远。
道乐希夷,死生永免。
亘初一点光如电。
自然照耀晃虚无,命清

(0)

踏云行·子母相逢

子母相逢,自然明道。
出离物彀无生老。
茅斋公竹每为邻,清居幽阒仙家好。
敬信高明,真欢无恼。
各人性命修宜早。
功成行满免轮回,蜕形

(0)

踏云行·去岁周亭

去岁周亭,今年重到。
光阴似箭催人老。
世空识破好休心,修行下手志宜早。
不肯忘情,将来悔懊。
松峰乐道随缘饱。
无中炼就汞和铅,携云

(0)

踏云行·一别三年

一别三年,重游此地。
云庵寂阒忘心意。
有时忻则看仙经,自然理达真明异。
真乐希夷,道尊德贵。
俱损无有忘忧喜。
洞天清隐混嚣尘,要登

(0)
诗词分类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诗人
杨玉环 杨凝式 陆九韶 李联琇 何承天 杨孚 徐安贞 刘细君 吉中孚 苏涣 陈尧咨 苏佑 李绂 黄绍箕 陈叔达 关盼盼 赵顼 李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