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羽不鳞,又不独醒,糟邱是萤。
记明月秋江,笼镫沙岸,西风折苇,中酒旗亭。
澹泊相遭酸咸这,外色黝而青未解醒。
凭谁问,更几经酝酿,透体离明。
堆盘尚觉峥嵘,看深染殷红十二。
星恁白玉无,肠还耽曲,檗黄金有,骨旋配姜。
橙稼馀甘江湖故,态横压、昆仑夜洗兵。
安排了,听槽床响寂,已入琴声。
不羽不鳞,又不独醒,糟邱是萤。
记明月秋江,笼镫沙岸,西风折苇,中酒旗亭。
澹泊相遭酸咸这,外色黝而青未解醒。
凭谁问,更几经酝酿,透体离明。
堆盘尚觉峥嵘,看深染殷红十二。
星恁白玉无,肠还耽曲,檗黄金有,骨旋配姜。
橙稼馀甘江湖故,态横压、昆仑夜洗兵。
安排了,听槽床响寂,已入琴声。
这首《沁园春·集萚石諯即席赋糟蟹》由清代诗人顾光旭所作,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糟蟹宴饮图景。
开篇“不羽不鳞,又不独醒,糟邱是萤”,以“不羽不鳞”比喻糟蟹非飞禽非鱼类的独特身份,“又不独醒”则暗示糟蟹虽被醉人之物浸泡,却仍保持着某种清醒或独立的精神状态。“糟邱是萤”则以“糟邱”喻指糟蟹所在的宴席,以“萤”形容其微小而光芒闪烁,形象地描绘出糟蟹在宴席上的独特地位。
接着,“记明月秋江,笼镫沙岸,西风折苇,中酒旗亭。”通过一系列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为糟蟹的出场铺垫背景。明月、秋江、灯火、沙岸、西风、折苇、酒旗亭,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画面,既展现了季节的变换,也暗示了宴饮的地点与环境。
“淡泊相遭酸咸这,外色黝而青未解醒。”进一步描述糟蟹的特质,无论是酸咸的味道还是黝黑的外表,都体现了其独特的风味和个性,同时也暗示了糟蟹在宴席上虽外表普通,但内在却蕴含着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
“凭谁问,更几经酝酿,透体离明。”这一句表达了对糟蟹背后制作过程的赞叹,以及对其独特风味来源的好奇与探索,仿佛在询问是谁精心酿造,经过多少次的发酵与调制,才能让糟蟹散发出如此迷人的香气与味道。
“堆盘尚觉峥嵘,看深染殷红十二。”描绘了糟蟹在宴席上的盛况,盘中的糟蟹色泽鲜艳,仿佛十二颗深红色的宝石,不仅视觉上吸引人,更激发了食客们的食欲。
“星恁白玉无,肠还耽曲,檗黄金有,骨旋配姜。”这一段通过比喻,进一步赞美糟蟹的口感与风味。白玉般的星点、弯曲的肠子、黄金般的果肉、姜味的骨骼,这些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糟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其独特的风味。
“橙稼馀甘江湖故,态横压、昆仑夜洗兵。”将糟蟹与橙子、江湖、昆仑山等元素结合,赋予糟蟹以更广阔的背景和深远的意义,同时通过“横压”、“夜洗兵”的夸张手法,强调糟蟹在宴席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安排了,听槽床响寂,已入琴声。”总结了糟蟹宴饮的全过程,从准备到享用,再到音乐的融入,整个场景充满了和谐与美感。糟床的响声与琴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完美地结束了这场糟蟹盛宴。
整首词以糟蟹为中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糟蟹的独特魅力和宴饮的乐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