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说斯法,现疾为众生。
纯陀献后供,妙德亦同行。
名相有差别,法身同一形。
化身千万亿,方便立空名。
不须执有法,圆通最大精。
慈悲说斯法,现疾为众生。
纯陀献后供,妙德亦同行。
名相有差别,法身同一形。
化身千万亿,方便立空名。
不须执有法,圆通最大精。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庞蕴创作的,属于佛教题材。诗中展现了深厚的佛法修养和对慈悲为怀的佛陀的崇敬。
"慈悲说斯法,现疾为众生。" 这两句表达了佛陀以无尽的慈悲心肠,为苦难中的众生传授解脱之道。此处“慈悲”指的是佛教中普度众生的compassion,“斯法”则是指佛法,即佛陀所教授的真理。"现疾"意指佛陀以其智慧和能力,揭示了苦难的实相,为的是帮助众生摆脱痛苦。
"纯陀献后供,妙德亦同行。" 这两句中,“纯陀”是指清净之地或清净的心田,而“献后供”则意味着在这样的心境下向佛陀奉献净供。"妙德"通常用来形容佛的高尚品质和行为,而"亦同行"则表明诗人对这种美好的德行表示赞同,并愿意追随。
"名相有差别,法身同一形。" 这两句描述了佛教中“名”与“相”的区别。“名相”指的是名称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法身”则是指佛陀本质的真实存在,这种存在超越一切世间的差别,永恒不变。
"化身千万亿,方便立空名。" 这两句展示了佛教中一个重要概念,即“化身”。佛陀为了适应不同众生的需要和理解能力,以无数化身出现,每一化身都是一种方便之门(即上乘的方法),以帮助众生达到解脱。
"不须执有法,圆通最大精。" 最后两句强调了佛教中“空性”的概念,即真理是超越一切执着和固定的形式。诗中提倡的是一种彻底的解放,不再对任何法相执着,而是达到了最为圆融、自由的心灵状态。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佛陀慈悲与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佛教哲学深刻理解和个人修行体验的表达,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佛法造诣和对佛理的精妙领悟。
女娲立极断鳌足,羲画之先无刻木。
始观鸟迹制文字,夜鬼哭天天雨粟。
篆隶变化生八分,行草复作何纷纷。
六书古制既茫昧,载籍况遭秦火焚。
后之作者不可数,形声寥寥眇千古。
更论得法神妙间,自信临池心独苦。
君居于越文献邦,家藏金石书满窗。
磨穿青州老未已,万斛巨鼎畴能扛。
吴兴宗人已物故,浙河东西谁独步。
君今有志继绝学,砥柱中流见孤注。
剡溪百番冰雪光,玄霜一斗松煤香。
满堂宾客看挥洒,风雨飒飒龙鸾翔。
我嗟涂鸦手如棘,屡欲从君问奇画。
君还许我载酒来,我捧千钟劳君笔。
君不见昔时无诸城,荒丘断陇今人耕。
陵谷湮沈知几代,古人精灵竟何在。
忆昔无诸全盛时,都城百雉何逶迤。
连营国步分秦土,绘衮王章入汉仪。
山河巍巍那可恃,跃马屠龙今已矣。
列国犹传赤帝封,曲台尚对沧江水。
沧江水流去不还,故宫落日不堪看。
宝衣夜化空陵火,弓剑秋悬古殿寒。
故人西归从此去,策马秋芜城下路。
欲将陈迹问行人,落叶纷纷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