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望行尘。
多少驱车向西去,曾无一个是新人。
临高台,望行尘。
多少驱车向西去,曾无一个是新人。
这首诗名为《临高台》,出自明代诗人释函可之手。诗中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站在高台上远眺,只见行尘滚滚,无数车辆向西而去,却鲜见有人能留下新的足迹。这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画面,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临高台,望行尘。” 开篇即以“临”字点出诗人所处的位置,高台之上,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整个世界。而“望行尘”则将读者的目光引向远方,那尘土飞扬的道路,象征着人生的旅途,充满了未知与变化。
“多少驱车向西去,曾无一个是新人。”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核心,通过对比“多少”与“曾无一个”,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更迭。车辆“向西去”可能象征着人生的终点,也可能暗指某种趋势或方向的变化。而“新人”的缺失,则表达了对新事物、新希望的渴望,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这种对比,既是对个体生命旅程的反思,也是对社会变迁的一种隐喻。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寥寥数语,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未来的深邃思考。在高台上远望,既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情怀与智慧。
天门高兮未我揭,驱马淮西阻风雪。
高阳狂客夜敲门,清谈大笑倾金尊。
一饮使君楼,腾腾醉未休。
再约娱宾曲,歌舞喧耳目。
宛若是子之哲兮,精神多崛奇。
穆矣簪缨之后兮,动止饶令仪。
繁花不染君子道,大鹏自有飞鸣时。
何顾我之弥弥,不可无言而辞。
隆中三顾客,圯上一编书。
英雄当日感会,馀事了寰区。
千载神交二子,一笑眇然兹世,却愿驾柴车。
长忆淮南岸,耕钓混樵渔。忽扁舟,凌骇浪,到三吴。
纶巾羽扇容与,争看列仙儒。
不为莼鲈笠泽,便挂衣冠神武,此兴渺江湖。
举酒对明月,高曳九霞裾。
山深疑路断,古寺忽开门。
乔木风霜急,荒崖云雨痕。
朝霞明翠霭,秋雨濯岚昏。
幽鸟不避客,閒云时入轩。
重萝深更绿,碧涧浅无浑。
宝地黄金布,飞泉白玉喷。
庭閒卧驯鹿,果熟引王孙。
禅静石为室,客迷桃满园。
每悲尘世幻,方信梵王尊。
野实饥堪荐,阳崖冬自温。
便当安寂寞,何事走歊烦。
清梵晨斋启,高松夜枕喧。
逢人休问道,得意已忘言。
直指曹溪路,劳将贝叶翻。
功名叹不偶,岁月去如奔。
久分疏轩冕,宁辞友玃猿。
从容岩客话,粗粝野僧飧。
即是平生乐,心期何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