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社人五老边,香炉紫烟谁为然。
山光水影江行日,风静浪平船在天。
故里今逢霞外客,孤蓬曾坐月中禅。
清吟一为浣尘土,宛对三梁看瀑泉。
十八社人五老边,香炉紫烟谁为然。
山光水影江行日,风静浪平船在天。
故里今逢霞外客,孤蓬曾坐月中禅。
清吟一为浣尘土,宛对三梁看瀑泉。
这首元代丁复的《送僧游庐山》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江行画面。首句“十八社人五老边”,点明了僧人将要前往庐山的背景,可能是在十八个村庄集合的边缘地带,五老峰是庐山的标志之一。次句“香炉紫烟谁为然”暗示了庐山的云雾缭绕,仿佛香炉燃烧出的紫色烟雾,神秘而迷人。
“山光水影江行日”描绘了僧人在江上行舟,沿途欣赏到山水交融的美景,阳光洒在水面,波光粼粼。接下来,“风静浪平船在天”进一步渲染了平静的江面和僧人的悠然心境,仿佛船只悬浮于天空之中。
“故里今逢霞外客”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深情厚谊,将他比作远方的客人,增添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而“孤蓬曾坐月中禅”则回忆起僧人曾经的修行生活,如同孤独的蓬草,在月光下静心参禅。
最后两句“清吟一为浣尘土,宛对三梁看瀑泉”寄寓了诗人希望僧人通过此次游历洗涤心灵,远离尘世的烦恼,面对庐山瀑布,感受自然的洗礼,清唱诗歌以涤荡心灵。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和僧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的向往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