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戊午吟·其五》
《戊午吟·其五》全文
明 / 高攀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格物无端成聚讼,起于知本二言分。

但知知本即知至,格物何曾有阙文。

本在操舟方有舵,本迷乱国为无君。

只翻诚意一错简,涤荡青霄万顷云。

(0)
鉴赏

这首诗《戊午吟(其五)》由明代诗人高攀龙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知本”与“格物”的关系,以及“本”在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首句“格物无端成聚讼”,指出在探索事物本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争论不休的情况,暗示了人类对真理追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接着,“起于知本二言分”进一步阐述了争论的根源在于对“知本”的理解不同,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存在分歧。

“但知知本即知至,格物何曾有阙文”两句,强调了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就等于达到了认知的终点,无需再进行繁琐的“格物”过程。这里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手法,将“知本”比作达到目标的路径,而“格物”则被比喻为不必要的迂回和努力。

“本在操舟方有舵,本迷乱国为无君”这两句诗,将“本”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形象地说明了“本”的重要性。在航行中,舵是确保方向的关键;同样,在国家治理中,正确的指导思想(“本”)是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基础。如果失去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如同没有君主的国家一样。

最后,“只翻诚意一错简,涤荡青霄万顷云”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通过真诚的努力和改正错误,可以清除阻碍,达到清朗的境界。这里的“诚意”不仅指个人的道德修养,也象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错误的勇于改正,最终能够达到心灵的纯净和宇宙的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知本”与“格物”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本”在个人成长和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强调了真诚与努力对于实现理想境界的重要性。

作者介绍
高攀龙

高攀龙
朝代:明   字:存之   籍贯:江苏无锡   生辰:1562年 - 1626年

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猜你喜欢

衍师道原双松图

小石如拳大如瘿,石上亭亭松树并。

谁从山阴得茧纸,幻药毫端写双影。

风雷太古见植立,冰雪平生惯凄冷。

下有茯苓千岁根,可为人间驻流景。

(0)

章谷仲莲洲

结屋水上居,息影洲中地。

诚为爱莲者,当知楚莲意。

凉风生绿香,旭日吐红媚。

向来无极图,玩索有深味。

(0)

吴兴杂咏十六首·其十六栖贤里

客来栖贤里,愿斸栖贤地。

秋来多晚菘,脆美敌群饩。

聊将遗子孙,庶能知此味。

(0)

读唐史·其五

常闻阿荦山,窃弄梨园部。

其中有驯象,宁死终不舞。

遂与雷海青,垂名照千古。

(0)

顾德玉万竹轩·其四

江晚雪初集,翠竹声珊珊。

晓超当南荣,飞舞万玉鸾。

爱此不能去,岂知双袂寒。

欲招丹渊子,写作图簇看。

(0)

与韩仲实九日登涵山有怀韩伯清

凉气薄莫商,时菊委多露。

兹辰足相娱,舟楫旋且具。

往日岂复来,新人已如故。

百年几两屐,更踏涵山去。

穿空上危级,身高鸟飞处。

江天入遐眺,暝色起烟树。

始昏见横参,岁与秋俱暮。

君子殊未来,役车在中路。

(0)
诗词分类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诗人
曹叡 文征明 启功 卓文君 吉鸿昌 李嘉佑 沈雁冰 惠能 来鹄 唐温如 魏征 林佩环 刘子玄 刘昚虚 李季兰 赵徵明 仲子陵 陈慥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