鲑菜长饥未识贫,茆堂药圃各清真。
庭前拾橡猿三口,雨后移花月一身。
门有好山何必画,径辞俗客自无尘。
穿林归去常冲晚,野老宁烦醉尉嗔。
鲑菜长饥未识贫,茆堂药圃各清真。
庭前拾橡猿三口,雨后移花月一身。
门有好山何必画,径辞俗客自无尘。
穿林归去常冲晚,野老宁烦醉尉嗔。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园中生活的宁静与自在。首句“鲑菜长饥未识贫”,以鲑鱼之贵重比喻隐士虽食不丰,却未觉贫穷,体现了他对物质的淡泊。接着,“茆堂药圃各清真”一句,点出居所简朴而心地纯净,药圃象征着对自然与健康的追求。
“庭前拾橡猿三口,雨后移花月一身”描绘了园中生活的情趣,猿猴在庭前觅食,花木在雨后生长,月光下的身影与花影交织,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门有好山何必画,径辞俗客自无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认为无需刻意描绘,因为门前的好山就是最美的画卷;同时,拒绝世俗的打扰,保持内心的清净。最后,“穿林归去常冲晚,野老宁烦醉尉嗔”则以日常的归家情景,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即使在傍晚时分穿越树林,也不怕被醉酒的官吏责怪,体现了他超脱世俗的自由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宁静,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朝衫冲晓尘,归帽障夕阳。
日月马上过,诗书箧中藏。
心疑长安人,一一如我忙。
城西有佳友,延我步闲坊。
入门见主人,谢客无簪裳。
蒲团乌皮几,密室留妙香。
门前佳木阴,堂后罗众芳。
饭客炊雕胡,旨酒来上方。
盈盈双鬟女,身小未及床。
执板歌一声,宾主无留觞。
嗽井消午醉,扫花坐晚凉。
主翁尘外人,三十辞明光。
闭门自灌园,种花见老苍。
有才不试事,归卧野僧房。
知君非徒然,顾我不能量。
始知同一国,喧静自相忘。
众绿结夏帷,老红驻春妆。
何惜君马蹄,坐令风雨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