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作罪,又复非修福。
腾腾处俗间,游游觅衣食。
衣食才以足,不事凡荣饰。
此则是如来,何劳住西域。
一生不作罪,又复非修福。
腾腾处俗间,游游觅衣食。
衣食才以足,不事凡荣饰。
此则是如来,何劳住西域。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回波乐》之六十二。王梵志是唐代著名的民间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一种平实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诗中的主人公似乎过着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不追求世俗的荣华富贵,而是满足于基本的衣食所需。他的人生哲学在于“一生不作罪”,即不做违背道德和良知的事情,同时也不过分追求“修福”,即积累过多的财富或名声。这种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于简单、纯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平静与道德自律的重视。
“腾腾处俗间,游游觅衣食。”这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尘世间自由自在地生活,寻找维持生计的方式。他没有被物质欲望所束缚,而是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衣食才以足,不事凡荣饰。”这句话强调了主人公满足于基本需求,不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他不看重外在的装饰和荣誉,而是注重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最后,“此则是如来,何劳住西域。”诗人通过这一句话,将主人公的生活态度与佛教中的“如来”(即佛)相联系,暗示这样的生活状态就是达到心灵解脱和智慧的境界,无需再远赴异域寻求真理。这反映了王梵志对于佛教思想的认同,以及对简单、真实生活的推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重视内心平和与道德自律的生活哲学,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