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惟堪供菽水,佳晨还得下鹓鸾。
登堂拜母劳公瑾,避地全家愧幼安。
竹径疏烟侵客屦,橘林飞鸟怪儒冠。
荒村浊酒君堪醉,莫惜淹留看药栏。
白发惟堪供菽水,佳晨还得下鹓鸾。
登堂拜母劳公瑾,避地全家愧幼安。
竹径疏烟侵客屦,橘林飞鸟怪儒冠。
荒村浊酒君堪醉,莫惜淹留看药栏。
此诗描绘了一位孝子在母亲寿辰时的深情与感慨。首联“白发惟堪供菽水,佳晨还得下鹓鸾”,以“白发”象征年迈的母亲,以“菽水”比喻简朴的生活,表达了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佳晨”与“下鹓鸾”则寓指孝子在母亲寿辰这特殊日子里的虔诚与恭敬。
颔联“登堂拜母劳公瑾,避地全家愧幼安”,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周瑜(公瑾)和辛弃疾(幼安)的故事,来表达孝子对母亲的尊敬与爱戴,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未能给予母亲更好生活的愧疚之情。
颈联“竹径疏烟侵客屦,橘林飞鸟怪儒冠”,描绘了乡村的宁静景色,竹径上稀薄的雾气仿佛是自然界的轻柔问候,而橘林中飞鸟的不解与好奇,则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情趣与生动。
尾联“荒村浊酒君堪醉,莫惜淹留看药栏”,以“浊酒”和“药栏”为意象,既体现了乡间的淳朴与自然,也暗示了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最后的“莫惜淹留”,则是对朋友的邀请,希望他们能在此共度美好时光,享受这份来自乡村的宁静与温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引用,展现了孝子对母亲深沉的爱与敬意,以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是一首充满温情与哲思的作品。
夜凉静听秋声起,篱外草虫鸣不止。
挑镫坐对松影寒,明月乍出疏林里。
少年华发惊时节,便欲学仙归贝阙。
十载劳心思探珠,半生失计空磨铁。
神仙何必厌妻子,秦楼弄玉随箫史。
织女黄姑会有时,别床异被徒为尔。
先生闻道何其早,红尘莫惜知音少。
须从火底现莲花,肯向秋原同腐草。
与君试访殷七七,至道不烦惟守一。
天台有路度石桥,水流定泛桃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