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之葛。在于旷野。良工得之。以为絺纻。
良工不得。枯死于野。
绵绵之葛。在于旷野。良工得之。以为絺纻。
良工不得。枯死于野。
这首逸诗以“绵绵之葛”为起始,描绘了葛藤生长在旷野中的景象,随后点明了“良工”的角色,他们能够将这些普通的葛藤转化为珍贵的絺纻。这一转化过程象征着技艺与价值的提升,同时也隐含了对技艺高超者的赞美。然而,如果“良工”未能发现或利用这些资源,那么它们只能枯死在旷野之中,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整首诗通过对比“良工”与“枯死于野”的葛藤,强调了人才与机遇的重要性。它暗示了一个道理:才华与能力需要被发现和利用,否则就可能被埋没或浪费。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能够洞察并发掘潜在价值的人的敬意。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对于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启示作用,提醒人们珍惜人才,重视创新与发现的价值。
钟山抱金陵,霸气昔腾发。
天开帝王居,海色照宫阙。
群峰如逐鹿,奔走相驰突。
江水九道来,云端遥明没。
时迁大运去,龙虎势休歇。
我来属天清,登览穷楚越。
吾宗挺禅伯,特秀鸾凤骨。
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
冥居顺生理,草木不剪伐。
烟窗引蔷薇,石壁老野蕨。
吴风谢安屐,白足傲履袜。
几宿一下山,萧然忘干谒。
谈经演金偈,降鹤舞海雪。
时闻天香来,了与世事绝。
佳游不可得,春风惜远别。
赋诗留岩屏,千载庶不灭。
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
世上几时曾好古,人前何必更沾襟。
致身不似笙竽巧,悦耳宁如郑卫淫。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
千载一遭遇,往贤所至难。
问余奚为者,无阶忽上抟。
明圣不世出,翼亮非苟安。
崇高自有配,孤陋何足干。
遇恩一时来,窃位三岁寒。
谁谓诚不尽,知穷力亦殚。
虽至负乘寇,初无挟术钻。
浩荡出江湖,翻覆如波澜。
心伤不材树,自念独飞翰。
徇义在匹夫,报恩犹一餐。
况乃山海泽,效无毫发端。
内讼已惭沮,积毁今摧残。
胡为复惕息,伤鸟畏虚弹。